民国那些事之:民国四公子野史趣闻

2018-11-07 22:34:29

民国,是中国近代史里最辉煌也是最动乱的时期,短短几十载,诸侯并起,群雄割据,外忧内患,民不聊生,但亦是 新旧文化交替,科技振兴,有识之士奋起的年代。

时势造英雄,短短几十年的民国史,为我们讲述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人士把当时四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统称为四大公子。也就是“民国四公子”。

末 代 皇 帝 族 兄

先说溥侗,据史料记载,溥侗别署“红豆馆主”,生于清光绪三年也就是1877年,溥侗自幼在上书房按部就班地读经史,学作诗文,钻研琴、棋、书、画,收藏金石、碑帖,精于治印,酷爱剧艺。对于昆、京艺术,生、旦、净、末、丑兼工,并对戏剧音乐如笛,二胡、弦子、琵琶等无所不通。世人尊称为“侗五爷”,溥侗精于古典文学和文物鉴赏,并通晓词章音律。曾于京剧《群英会》中一人饰演周瑜、鲁肃、蒋干、曹操、黄盖五个角色,出神入化,轰动南北。

溥侗不光京戏演得绝佳,很多戏迷看“侗五爷”登台一亮嗓,全场霎时响起狂热的叫好声。他也玩琴,溥侗藏了一架唐代古琴,名曰“九霄环佩”,上有苏东坡、黄庭坚等名人的识刻;流传近千年,此琴享有盛名,为北京琴坛的一件重器。溥侗教授昆曲,对拍、唱、念、身段、衣着的要求极为严谨,一俟空闲,还亲手抄写曲谱和京剧剧本几十本供自已个中三味,烂熟于胸罢。

1952年6月,溥侗在上海落寞中离世,吊唁不过百余人,多为弟子、曲友和文艺界人士,家人遵其遗嘱,将溥侗下葬在昆曲发源地,苏州的灵岩山上。民国名人罗瘿公如此评价溥侗:“厚斋色色精到,音乐之外,词翰、绘事、赏鉴,无不精能。兼盖有唐庄宗、李后主之长,又非其他天潢所能企及耳。”

今人多有不知,溥侗还是大清国国歌的作曲者,词作者便是著名的严复。

少 帅 张 学 良

张学良,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

在军阀的后代之中,张学良是难得的将门虎子。张学良自“皇姑屯事件”死了父亲以后,执掌东北,同年年底当即“东北易帜”,依附上蒋介石的国党,又没过几年,经周某从中斡旋,与杨虎城一同“西安事变”抓蒋介石抗日。

最后又被蒋介石软禁,终身没回大陆。

张学良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积极对抗日本。更因此,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为了国家的利益冒死发动了西安事变,最后被蒋介石监禁近50年。

为此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放 浪 形 骸 袁 克 文

袁克文(1889-1931),字豹岑,号寒云,河南项城人,昆曲名家,民国四公子之一。素有民国时期“天津青帮帮主”之称,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次子,由其三姨太金氏生于朝鲜汉城,长兄袁克定。号称'南有黄金荣、杜月笙,北有津北帮主袁寒云”。

袁克文熟读四书五经,精通书法绘画,喜好诗词歌赋,还极喜收藏书画、古玩等。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生活放浪不羁,妻妾成群,触怒其父,逃往上海,加入青帮,并在上海、天津等地开香堂广收门徒。

1931年病逝于天津。葬于杨村,方地山为其撰写碑文:才华横溢君薄命,一世英明是鬼雄。

袁克文参与政治活动不多,而长于诗文,工于书法,致力古钱币研究,能演唱昆曲,他收购文物挥金如土,但兴尽后就转让。袁世凯死后,他长期客居上海,以变卖字画为生。撰有《寒云手写所藏宋本提要廿九种》、《古钱随笔》、《寒云词集》、《寒云诗集》、《圭塘唱和诗》。所写掌故、笔记,如《辛丙秘苑》、《洹上私乘》等颇多独特之资料。袁克文收藏文物种类很多,晚年因生计窘迫,大部变卖。

大 收 藏 家 张 伯 驹

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

张伯驹天性聪慧,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

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字馨庵,河南项城人。据有关资料介绍,张镇芳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历任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等职。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曾任河南都督,但因镇压白朗起义不利而被免职。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作为筹划者之一,组织更变国体全国请愿联合会,任该会副会长和登基大典筹备处副处长。

建国初期,张伯驹将多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和《氍毹纪梦诗》《氍毹纪梦诗注》《洪宪纪事诗注》及《乱弹音韵辑要》《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

要写出几位公子的品德、才气、神韵与风采,到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在民国文化的这片原野上倘佯了好一段时间,私心里认为,以学术界席卷天地的万千气象而言:我国春秋时代的诸子登场大试身手算一处,如老子如孔子如庄子如墨子;另一处,要留给晚清民初前后百家争鸣的年代了。

对于这几位已经离开人世的前辈,我一直想写点文字纪念。不过下笔前很审慎——要写出几位公子的品德、才气、神韵与风采,到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在民国文化的这片原野上倘佯了好一段时间,私心里认为,以学术界席卷天地的万千气象而言:我国春秋时代的诸子登场大试身手算一处,如老子如孔子如庄子如墨子;另一处,要留给晚清民初前后百家争鸣的年代了,如严复如王国维如鲁迅如陈寅恪。

(张伯驹先生的夫人潘素作品《金碧山水》)

(一) “民国四公子”的背景

那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岁月,在清朗的天幕下,影影绰绰走来了奇崛高古的“民国四公子”。

先简略地讲述下“民国四公子”的背景,按社会上约定俗成的叫法,这“四大公子”是末代皇帝溥仪之族兄溥侗,袁世凱之子袁克文,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这四人均为晚清民初京、津、沪上层社会极具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

在神秘光环笼罩下,再添上人世间绘声绘色的渲染,这“民国四公子”的背景愈发神秘起来。对这些传奇,“四大公子”微微一笑“那有什么神奇怪异呢?我们,究竟是一普通俗人罢。”

好,我就来讲一讲这四位公子的奇闻轶事吧,或许,我们可以触摸到晚清至民国初年那阵高贵的心跳,亦可闻到一片沁人心脾的芳香。

(溥侗)

(二) 溥侗: 是末代皇帝溥仪之族兄

先说溥侗,照史料记载,溥侗别署“红豆馆主”,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晓词章音律,通古典文学,尤为嗜好昆曲京剧,曾于京剧《群英会》中一人饰演周瑜、鲁肃、蒋干、曹操、黄盖五个角色,出神入化,轰动南北。溥侗不光京戏演得绝佳,很多戏迷看“侗五爷”登台一亮嗓,全场霎时响起狂热的叫好声。他也玩琴,溥侗藏了一架唐代古琴,名曰“九霄环佩”,上有苏东坡、黄庭坚等名人的识刻;流传近千年,此琴享有盛名,为北京琴坛的一件重器。溥侗教授昆曲,对拍、唱、念、身段、衣着的要求极为严谨,一俟空闲,还亲手抄写曲谱和京剧剧本几十本供自已个中三味,烂熟于胸罢。

1952年6月,溥侗在上海落寞中离世,吊唁不过百余人,多为弟子、曲友和文艺界人士,家人遵其遗嘱,将溥侗下葬在昆曲发源地,苏州的灵岩山上。民国名人罗瘿公如此评价溥侗:“厚斋色色精到,音乐之外,词翰、绘事、赏鉴,无不精能。兼盖有唐庄宗、李后主之长,又非其他天潢所能企及耳。”

今人多有不知,溥侗还是大清国国歌的作曲者,词作者便是著名的严复。

(袁克文)

(三) 混血儿袁克文号寒云,人称“风流才子”

袁克文1890年7月生于韩国汉城,母亲为韩国贵族之女,袁克文一出生即被袁世凱之妻沈氏抱养。袁克文通晓诗文戏艺与金石书画,常以三国时曹植自喻。袁世凱深宠袁克文,那料袁克文无意于政治与权杖,并对父亲称帝不以为然。不赞成也没办法,袁克文干脆与一群名士来往,诗作伴、酒作侣,演绎着风流人间的喜剧。他曾写过一首诗,最后两句是“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这诗传出去,成为当时反对洪宪帝制那些人的利器,议员孙洪伊讲,“连项城的儿子都不赞成帝制,何况他人?”后来有人评价这首诗在历史上会占一席地位,为什么呢?核心就是讲反对复辟!

身处这个大红大紫的家庭也真是个麻烦事,袁克文便潜下心来研习昆曲,他讲《拾金》是南北曲,《惨睹》是小宫调,这两出剧目最难学,袁克文便专攻这两出,不过半年,袁克文豁然开朗,再上昆曲一层楼了。袁克文擅长书法,真草隶篆,无一不精。他的字,既有云霞意境,又抱泉石襟怀,清俊飘逸,独具一格,时人以求一幅袁克文的字为荣。袁克文喜好诗词,他自已编印了《寒云诗集》,分上、中、下三卷,用仿宋字体排出,自已题签,为线裝本,今已罕见。1931年3月,袁克文在天津猝死,享年42岁。出殡之日,一直绵延了几十里,上至达官贵人,下至烟花女子,均为袁克文奔丧。在愁云密布的送殡队伍里,书法家于右仁的挽联格外醒目,曰“风流同子建物化拟庄周”。袁克文下葬于天津西沽,生前友好方地山题写墓碑,上书“袁寒云之墓”。

荒草萋萋,伴着一代风流才子的灵骨。

(张伯驹)

(四) 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

张伯驹字丛碧,别号“游春主人”,1897年生于河南项城,被过继给伯父张镇芳。精诗词楹联、琴棋书画,通晓戏曲与文物鉴赏,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年少被呼为“神童”,在后来的岁月里亦被称作文化奇人。

张伯驹生性孤傲,在众多场合落落寡欢,使人难于接近,就留下了一个“怪人”的称号。这“张大怪”的家产一度富可做国,然而他本人不过一袭布衣,轻步走动。张伯驹不抽烟,不喝酒,不穿绫罗绸缎,朴素得难以想象。对于饮食,他仅要求上一盘大葱炒鸡蛋就可以了。张伯驹有矛盾的性格,一方面他坚决反对袁世凯搞洪宪帝制,也对袁克定热衷做太子非常反感;另一方面,袁克定后来落魄了一直由张伯驹照顾他的生活,可见张伯驹的为人。收藏中,张伯驹对砚很少注意,为避免名砚流失的命运,张伯驹也设法收藏。一晚,张伯驹去前清宗室溥伒宅子做客,见溥伒捧出一砚,质地细腻,饰以云纹,背面四眼,众星拱月,篆书铭文,“美人之胎”,落款“蘼芜”,及后人的题识。张伯驹重金求购此砚后回家一夜激动难眠。更奇的事还在后面,翌日黎明,琉璃厂一古董商叩开张伯驹的宅门,小心翼翼地端出一砚请他过目,张伯驹瞧了一下,出款购下。

他转身从内室棒出昨夜所购的玉凤朱砚,并排置于八仙桌上,向古董商讲解“玉凤朱砚”是钱牧斋所用,这方叫做“蘼芜砚”,为柳如是所用,两人同为夫妻,郎才女貌,这两方砚历经几百年被拆散后各自颠沛流离的命运,直到今天才幸运地璧合在了一起。“妙不可言。”张伯驹感慨不止,古董商也击桌称奇。

1956年,张伯驹、潘素夫妇将几十年珍藏的古董字画悉数捐给国家,计有艺术神品西晋陆机《平复帖》,隋朝展子虔《游春图》等价值连城的书画;并将李白《上阳台帖》献给了毛泽东。

张伯驹于1982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画家刘海粟论及张伯驹品德才学时由衷赞道:“丛碧词兄是当代文化高原的一座竣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赏、诗词、戏曲和书法。伯老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学良)

(五)张学良被人称作英雄,英雄面前美人多

张学良字汉卿,1901年生于辽宁省台安县,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宣布东三省及热河易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骂为不抵抗将军,1936年12月发动“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软禁,后去台湾皈依了基督教,2001年10月辞世于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学家唐德刚评述道,若非西安事变那临门一脚,张学良这样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大慨也算不上什么。不过,张学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扭转了中国历史,甚至改写了世界历史。

这场“西安事变”已过去很久了,是是非非历史自有公论。今天,我只约略谈一下张学良的雅玩嗜好与重视和培养人才这些个方面。张学良受过清末遗老金梁的传授,后来又与张伯驹友善,所以对收藏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他所藏的珍品有王阳明的《山水图》,为孤品;黄鹤山樵的《林泉清集图》,沈石田的《荷香亭》图卷等。张学良与张大千一直订有私交,三十年代,张大千在北京琉璃厂看起华岩的一幅山水图,爱不释手,无奈囊中羞涩,只好央求店主宽限几天待筹够银两便来取画。三天一过,张大千乐滋滋带上四百大洋来取画时,店主不好意思地告诉他此画已被张学良买走。几十年岁月匆匆而过,张大千在台北举办画展后,要闭展离台的那一天,张大千进入侯机室,一个人手提包裹迎着他跑来,言明是张学良派他送来的包裹,打开一看,层层精心包好的,正是三十年前张大千看中的那幅华岩山水图轴。

张学良被人称作英雄,英雄面前美人多;围绕张学良少帅的不仅有温文尔雅的于凤至,还有被称为世纪之恋的赵一荻,在风中走过,在雨中跋涉过,赵四小姐还伴他走动在夏威夷的绵软的沙滩上,直至英雄落幕,夕阳沉入太平洋。

不论月白风清之夜,还是曙光吐露的早晨,抑或花香弥漫的下午,我边走边想:什么是名士?什么叫玩派?这“民国四公子”,不是做出了春水无痕、秋波不兴的答案么!

(溥侗的书法)

(文章来源于网络)

本文作者:紫禁公子(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