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准噶尔的历史和清准关系(二)野史趣闻

3、清朝征服准噶尔的战略目标
1644年清朝入关,其战略目标在中原内地,消灭南明政权及反清势力,构建直省八旗驻防体系,实现对直省的直接控辖,而其政治基础之一是满蒙联盟,以联盟的巩固实现战略后方的稳定。对于蒙古诸部,满洲对追随者编入蒙古八旗,视为一体;对臣服者纳人盟旗,分封札萨克;对反叛者纳人总管旗,严加控制;对降而复叛、叛服不定者则举兵剿杀,其最终目的即为掌控蒙古诸部,巩固政权统治,其核心不在经济利益的获得,亦不在族众属地的直辖,而在满洲统治下满蒙联盟的巩固,蒙古部众对满洲的臣服恭顺,对蒙策略以消除政权威胁为宗旨,在处理准噶尔问题上尤为明显。
就清朝征服准部的战略目标而言。清朝人关初,清准关系尚为缓和,清朝并未对其设立八旗驻防,亦未采取军事征伐三藩之乱”时双方贸易频繁,互为利益往来。其后,噶尔丹欲统一蒙古,围绕喀尔喀归属,清准噶尔几度大战,历经康雍乾三朝,先后六十余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利用准部内讧,实施“以准击准”,初平准噶尔。是时,就属地管辖问题,乾隆帝谕“将军大臣等暂留驻扎,亦因准噶尔地方初定,现有应办事宜,俟一二年后,诸事俱定,即行撤回”,可见清廷对准噶尔属地未有直辖之心,亦无灭绝准噶尔部众之意,对于征准大军未做驻防安排,消灭准噶尔达瓦齐政权后,即刻撤返全部官兵。就准噶尔部众管理问题,乾隆晓谕“将彼处各台吉酌量劳绩及所属人数众寡,分别加恩,封为汗、贝勒、贝子、公等爵,虽各项爵秩,视汗自有等差,其为办理各该旗事务,职任维均,至本部落各扎萨克等事务,即不归其统辖,向来喀尔喀内扎萨克等体制皆然,朕视准噶尔众台吉,与喀尔喀诸部落无异,凡事俱一体办理,四卫拉特台吉,亦应照喀尔喀每部落设立盟长、副将军各一员,遇有应奏事件,即报明驻扎大臣转奏,至大臣等回京后即著报部转奏”。清廷对准部降众拟仿喀尔喀部札萨克制善后,分封卫拉特四部头目,以盟旗制实现族众的管理,随即清军全线撤军,仅留五百官兵于伊犁。但其后卫拉特降众,响应阿睦尔撒纳之乱纷纷反清,盟旗分封宣告破灭,清廷亦惊亦怒,遂纵兵剿杀余众。纵览清朝对准政策,无论和谈与征伐,无论分封与剿杀,无论撤兵与驻防,清廷初衷始终围绕一核心,即准噶尔之顺从臣服,消除清朝政权之威胁。
4、清朝对准噶尔的战略包围
清朝应对准噶尔的威胁涉及三大区域:北部区域(漠南和漠北蒙古区域)、中部区域(甘肃至新疆东部区域)、南部区域(青海和西藏区域〉。三大区域各有特色,战略目标、斗争方式不尽相同,双方均拟以此实现战略包围,清朝针对准噶尔汗国的驻防体系也由三大区域逐步形成。同时,双方为取得主动,均采取外交手段,联络俄罗斯、哈萨克、布鲁特等,清朝亦联络土尔扈特等,欲实现战略合围。
1.北部区域
清朝北部防御体系大致自呼伦贝尔、柳条边,沿蒙古草原、长城沿线,延伸至阿勒泰,对外防御俄罗斯,对内以准噶尔为主要防御对象,兼有其他蒙古诸部,以北京为重心,双方以漠南、漠北蒙古诸部的归属最为焦点。
北部防御体系南段,为原明朝九边,清朝驻兵热河、察哈尔、绥远城三处,使热河区域之承德、喀喇和屯、桦榆沟、木兰围场,及察哈尔驻防的张家口、独石口、杀虎口,与绥远城东西连为一线,将蒙古草原及中原内地分割控制。康熙帝又将归降之喀尔喀、厄鲁特编人察哈尔,制衡其间,巩固防线;其东段,含柳条边西界、伯都纳、呼伦贝尔驻防等。柳条边以西为蒙古科尔沁游牧地,边门设兵把守,隔离满汉与蒙古。柳条边北上设伯都纳驻防,西控蒙古边界。伯都纳以北设置呼伦贝尔驻防,位处蒙古、沙俄、黑龙江三界游牧地,借以遥控喀尔喀。康熙三年(1671年),清廷于盛京设置将军,令其输送兵力,并逐步强化东北盛京、吉林、黑龙江驻防,编库雅拉、巴尔虎等部众为“新满洲”,编锡伯、卦尔察等部众人八旗,大规模徙民编旗,雍正朝东北全境八旗兵达26750名,其中迁来诸部佐领180个,兵10815名,占总额一半,以盛京为东北驻防枢纽;其北段,以乌里雅苏台为核心,阿勒泰以东漠北喀尔喀诸部属地,清准几度大战于此,为军事主战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准军逾杭爱山突破喀尔喀三部,并劫大喇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之帐,喀尔喀三部数十万众奔溃,投奔漠南,噶尔丹占据漠北。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以击追喀尔喀为名,越呼伦池而南,深入至乌兰布通,临近京师七百里,后为清军所败,返回科布多。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尔丹再次引兵进驻克鲁伦,拟联合蒙古各部对抗清军。派军萨布素以满洲科尔沁兵出其东,费扬古调陕甘兵出宁夏攻其西,康熙帝亲出独石口,于克鲁伦河并进合击,昭莫多之役歼灭准军主力。是时噶尔丹之伊犁旧地已为僧格之子策妄阿布坦所据,阿尔泰山以西全失,噶尔丹退路断而后亡,所部精锐也消耗略尽,清军遂将喀尔喀三部回迁漠北游牧,并北得科布多,西得哈密,为夹攻准部之根据地。
雍正五年(1727年),噶尔丹策零继位。雍正帝屯兵阿勒泰、巴里坤两处,扼制准军。雍正九年(1731年),清朝出兵征伐噶尔丹策零,噶尔丹策零诱清军离科布多大营,于博克托岭、和通泊等处围歼。和通泊之役,清军大败,仅存2000余人退至科布多。噶尔丹策零乘胜进攻北路,深人额尔德尼昭,意欲迎夺喇嘛,掳掠喀尔喀蒙古。次年,清廷调集八旗及蒙古诸部武装,于额尔德尼昭之役,大败准军。其后,双方先以杭爱山为界休战,后划阿勒泰山为分界。
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帝于乌里雅苏台设定边左副将军,其“东界库伦,西界科布多,南界瀚海,北界俄罗斯”,掌管唐努乌梁海和嘻尔喀四部及所附额鲁特、辉特二部军政事务。乌里雅苏台虽称边外第一重镇,但设将军却不设重兵,以“皆岁征蒙古兵换房屯牧”,以此密切关注蒙古诸部动态,为历次对准用兵的北路集结地,平准后该处将军未撤,直至晚晴清廷用兵新疆,乌里雅苏台均为北路要地。乾隆二十六年(1761),随清廷征准大局已定,清廷科布多曾设参赞大臣,强化管理。
2.中部区域
清代甘肃,北界蒙古,西接新疆,东靠陕西,南临青海,自古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康熙年间,清准虽数次发展,但清廷于甘肃建设临时驻军,用兵后随即撤军。雍正二年(1724年)清廷设置宁夏驻防,拟以此为后方,巩固哈密、巴里坤驻兵,封锁准噶尔。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与准部议和,遂撤巴里坤大军,于哈密驻兵一千,留嘉峪关至哈密之军站以备不虞。吐鲁番回众因惧准部威迫,请徙于内地,内徙者六百五十户,清廷将其安置于肃州境内。随后,吐鲁番头目额敏和卓复率众八千余人内徙于瓜州,自是吐鲁番各城庄空无人矣。清朝遣官赴瓜州,对哈密回众,编旗设佐,置管旗各员。清准和谈数年,虽撤返大军,惟于哈密驻军四千,布隆吉尔驻军五千,杜绝准骑东犯,哈密诸地屯田如故。因吐鲁番头目额敏和卓在“莽噶里克之乱”中深得清廷信任,并助平回部有功,被封郡王。雍正八年,清廷调太原满洲兵三百“前往宁夏驻防”。雍正九年,将西安驻防之江宁、河南满洲兵内调拨一千名,遣往庄浪驻扎。雍正十三年,设甘肃凉州八旗满、蒙、汉兵凡二千人。设驻防庄浪八旗满、蒙、汉兵凡千人,甘肃驻防满营经数次征调已初具规模。
雍正末年,双方和谈划界,其北路以阿勒泰山为界,南路以哈密、巴里坤为界,因巴里坤与阿勒泰山东段紧连,且准噶尔袭扰不断。乾隆二年(1737年),清廷调部分太原满洲官兵“移驻宁夏”,又调四千八八旗官兵,建庄浪、凉州两处驻防,设凉州将军等,使甘肃八旗驻防初具成型。乾隆三年(1738年),宁夏大地震,“城尽毁”,驻防官兵及家属死亡一千一百一十八人。针对此情,清廷遂筑宁夏新满城,地震之减员兵额,自西安满洲官兵“顶补”。几经征调,宁夏驻防官兵达三千五百一十四人,合家眷共一万七百三十四人,合凉州、庄浪驻防官兵三千二百名,甘肃驻防满营官兵共六千七百余,家眷约两万余众。与此同时,伴随对准战事的需要,及八旗驻防规模的增加,甘肃绿营兵额也随之扩编,形成三标六镇九协一百一十九营,绿营官兵人数达八万二千八百八十八名。
清朝对准噶尔的征服,其中路区域以甘肃为后方,其范围自甘肃宁夏、庄浪、凉州延伸至巴里坤、哈密、吐鲁番新疆东部,该区域驻防于清朝对抗准部作用甚大。其北,清廷将北部蒙古一线驻军为对准用兵之左翼,宁夏、庄浪、凉州一线中部驻军为右翼,两翼官兵为历次清朝对准用兵之主力,实现左右合击,战略合围;其南,中路驻防能隔断西域与青藏的联络,防止蒙藏联合,对清朝的合围;其西,清朝可以于此驻防,有效控辖、笼络哈密、吐鲁番回部,并隔离准噶尔以东商贸联络通道,并集合回、蒙、藏诸部及汉军绿营之力合击准噶尔。相对北部区域清准战事,中部区域驻防较为稳固,虽准军骚扰不断,但双方大战较少,清军未出现似和通泊之役的溃败,究其原因,与绿营屯田的广泛布设,满营、绿营驻防城的层层修筑不无关系,使准噶尔游牧式军事方式无法于此发挥优势,此外清廷对于哈密、吐鲁番回部的羁縻联合,对于青藏地区蒙藏族众的拉拢,对孤立准噶尔汗国,分化卫拉特各部,配合军事作战均也效果显著。(待续)
本文作者:土狗的社会历史观(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