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在尉迟敬德的家乡,探访绝美的金代古建筑野史趣闻

2018-11-07 13:02:39

朔州,雁门关外的军事重镇。这里在历史上名人辈出,张辽、尉迟敬德、窥基法师,都是我们熟悉的人物。

今天,小王家将带你走进位于朔州的一座古刹,崇福寺。

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据说是大将军尉迟敬德奉敕命所建。到了辽代,这里是林太师府署,后改为林衙寺。金熙宗非常崇佛,在元统三年(公园1143年),大将军翟昭度在此寺建立了弥陀殿,后来,金海陵王完颜亮赐额“崇福禅寺”。

崇福寺现存五重院落,进入山门,穿过近代所建的金刚殿,首先看到的是明代所建的钟鼓楼、千佛阁。

千佛阁,曾为藏经阁。一般我们佛寺中看到的藏经楼多在大殿之后,而这里是在大殿之前,确实稀奇。据说殿内曾有千尊佛像,所以叫千佛阁,遗憾的是,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样的场景了。

千佛阁内存有一楼阁式木制建筑,造型非常精美,据说是仿造藏经楼的样式所建。

崇福寺第三进院设三宝殿、地藏殿、文殊堂。一般佛寺中常见侧殿为文殊和普贤,或者地藏和观音,而像地藏文殊这样的搭配,也不常见。

三宝殿内供有三世佛,其建筑、彩塑皆为明代所做。斗拱非常精美。特别的是,我们在大殿一侧看到了一座青铜塑像,看起来像道教人物。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原朔州城隍庙的城隍老爷,因为城隍庙已拆除,所以挪至此地保存。

在三宝殿我们还听说了一个故事,据说当年崇福寺大殿需要修复,但是当地贫穷,老百姓集资的钱财也不够维修的费用,没办法的情况下,县令决定把朔州八景之一“广福钟声”所指的广福寺大钟融掉了,换为钱财修复殿宇。这件故事被记录在一方石碑上,而这方碑至今仍保留在三宝殿中。

三宝殿后,就是崇福寺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也是最富盛名的弥陀殿了。它创建于金熙宗年间,历经八百余年保存完好,其琉璃、匾额、彩塑、壁画、棂窗,堪称“五绝”

远观弥陀殿,就能看到其屋顶的琉璃装饰异常艳丽,鸱吻、力士、垂兽各具特色。琉璃的颜色保存八百多年,光泽不减,非常了不起。

走近弥陀殿,可看到殿门上悬挂着高4.3米,宽2.12米的匾额,它是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的原物,单体一个字直径就达到90厘米,笔力苍健,是辽金牌匾之最,也是中华名匾。

弥陀殿内供奉着“西方三圣”,彩塑非常精美,还有四个胁侍菩萨、两个护法金刚,也就是“哼哈二将”。佛像高达9米,背光14米,直至脊抟。

殿内壁画有300多平方米,多为佛教讲经说法的故事。

走出弥陀殿,可以看到门窗雕花特别精美,这些纹饰有三角纹、金钱纹等,纹饰达到15种之多,其雕工精细程度在宋金建筑中非常少见,可以说对我们研究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崇福寺的最后,是金代晚期所建的观音殿,内供有“三大士”。一般我们在佛寺中看到的观音殿多在侧面,而此处则是在寺庙中轴线上,也是比较少见。观音殿采用了“减柱营造法”,非常宽敞。

崇福寺对面还有一个“马邑博物馆”,如果各位有时间,也不妨去看看。这里有一个国宝级的文物——北魏曹天度千佛塔。

此塔为公元五世纪所建,原存于崇福寺弥陀殿中,保存完好、造型精美,对我们研究早期的佛教和造塔历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惜由于种种曲折的故事,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现在唯有塔刹保留在崇福寺,基座和塔身,都在台北的历史博物馆。我们也希望有一天,能够看到它们重新放在一起……

关于崇福寺的故事,今天就讲到这里了。如果你对辽金建筑感兴趣,或者想了解更多关于晋北的古寺庙、辽金时期的故事,欢迎给我们留言。

欢迎关注”小王家的杂记“,下期再见!

本文作者:小王家的杂记(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