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纹的趣味野史趣闻

2018-11-06 23:07:14

一是亮,二是厚。看到关音夫作品的第一感受无非这两种,因为画面的质感太治愈了,明亮,而且松软,像蓬起的面包。

关音夫在丙烯颜料里加上各种媒介剂,“有时候就直接加乳胶”,使颜料在画面上形成大面积的突起。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厚度,它不是“笔触”带起颜料的飞白,也与“绘画”无关,关音夫发明了一种“方法”,将调好的颜料直接倒在画面上,趣味独特。

展览现场

是抽象绘画吗?

“你的作品是抽象绘画吗?”他回答地有点犹豫。支撑抽象艺术的是抽象的逻辑,而在关音夫的创作中,他所追求的并不是“好看”那么简单。在《201601#》中,可以看到抽象形式的美感仍然是他工作的重心,颜料的色块从内而外逐渐暗淡,显现出光的效果。

201601# 150×150×10cm 木板丙烯 2016年

在创作的过程中,颜料本身的属性显然胜过了形式的趣味。晾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裂纹,在大面积蓬松厚重的质感中凸显为画面的主角。从2017年的作品开始,带有体积的大块颜色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他将一桶调好的颜料全部倒在画布上,颜料自由的流淌也就是作品最后的形式。

201603# 150×150×10cm 木板丙烯 2016年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2016年的作品中,他试着用少量可控的颜料,通过厚薄、叠压、长条和弯曲等形式的互动来组织画面,而在2017年的作品中,关音夫尽量将艺术家的主动干预降至最低,凸显颜料自身的属性。他选择颜色,控制倾倒的路径,其他的交给上帝。

201711 244×123×10cm 木板丙烯 2017年

自然而然

策展人鲍栋将展览命名为“颜色”,选择颜色也是关音夫主动介入最多的环节。我们似乎能从作品中看到他使用颜色的逻辑——用大片灰色的底子衬托主题的亮色。如果把作品中的用色看做是他创作状态的呈现,那么那些流淌、褶皱、裂纹无疑是自然的合作。

与西方神造万物不同,东方将能量的来源归因于自然,这也正是“造化”不同于“造物”之处。关音夫强调在他创作中的东方精神,在浓稠颜料上出现的裂纹正是自然而然的显现。

201611# 244×122×14cm 木板丙烯 2016年

在《201611#》中,红色的网格像是颜料的桎梏,同样浓厚的红色对绿色的流淌形成阻力,我相信绿色在被倒在画面上时,关音夫也没有办法预料画面最终的结果,而当颜料逐渐干燥,表面形成裂纹,这件作品才最终完成。

这块绿色就像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婴儿,它圆润而充满生命的活力,颜料向外的流淌好比是骨骼生长所催促着他不断伸展四肢,混在颜料里的乳胶像是还未发育完全的肌肉在骨骼成长的过程中维系着身体的平衡。在网格、底色、颜料的共同作用下, 裂纹出现了,它是画面多种合力的集合,也正是关音夫作品的趣味所在。

201714 245×245×11cm 木板丙烯 2017年

201712 245×123×12cm 木板丙烯 2017年

因为浓稠厚重的颜料而形成的特殊肌理,正是作品中“神来之笔”的意外追求,而对于关音夫来说,这些自然的细节与他早期作品中形式的美感一脉相承。“东方”也许不是一种可以被明确言说和追求的结果,它就在哪里,放下自己,它就来了。


本文作者:UCan(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