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为何很少留下姓名?野史趣闻

2018-11-06 19:07:56

古代女子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姓名,连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都没能留下姓名,只留下李世民赐下的号媚娘。古代女子为何很少留下姓名?

有不少人用史书中女子姓名少来推断古代普通女子不取名,那就有点荒谬了。在各种小说、传说、民间故事里,未出嫁的姑娘都会有姓名,烟花女子都会有名字,如杜十娘、白素贞等。按照风俗,未出嫁的女子会取名,等及笄之后,有婚配对象的会取字。所以没嫁人的又名“待字闺中”。例如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子夫便是皇后的字。


既然古代女子有名有姓,和男子一样还能取字,为何大部分女子在正史中还不能留下姓名呢?就算是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汉武帝当朝有名有姓的女子,也仅仅寥寥几个而已?(如吕雉、吕媭、刘嫖、卫子夫、卫少儿、卫孺、义妁、许负等)并非古代人不给女子取名字,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导致女子名字不能流传下来。

一、年代久远,史料失传。

正史一般为史官或文官编写,有正规的编写体例,被历史认可。其余的,因为中国古代朝代更迭,即使史官将所有的资料集权,等到战乱一来,史料也容易遗失或混乱。所以诸多史料并没有完整保留,只能从各种野史中对比考据。野史中虽然记载了更多的事情,不少却包含了编写者的主观意见,加上流传过程几经人手多次修改,并不能作为严肃的考据资料。


《史记》之所以是史书中可信度最高的正史,是因为司马迁正是当朝史官,历史真正的见证者,能记载当下事。当时当朝史料并没有被公开,等太史公去世后,这一部分史料才逐渐曝光出来。当朝史官撰写真实的当朝历史为禁忌,这才显得太史公难能可贵。

二、史官认为没必要记下。

古代社会毕竟是绝对的男权社会,男人占据各大舞台,女人能留下姓名的,必定是行业顶尖人士,或者作出非常大的贡献,有必要记录下来的。例如西汉淳于缇萦,因为孝心救父,感动孝文帝,促使酷刑肉刑废除。


医学方面,古代四大女名医基本都留下了姓名:西汉义妁、晋代鲍姑、北宋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文学方面更多了,李清照、谢道韫、薛涛、鱼玄机、朱淑真等等。还有和历史事件相关的一些女子也会留下姓名,如明朝壬寅宫变中搞死皇帝朱厚熜的16名宫女都有名字。

史官要编写的历史太多,其余的寻常女子,或者并没有做出突出贡献的女子,可能在删除过程中直接去掉,再经过几代人的编写删减,一些女子姓名便渐渐消失在了历史记录当中。


小编仔细一想,男子能留下姓名的固然多如牛毛,但寻常人也未必能在史书中占的一笔一划。从有文字以来的几千年历史里,时间洪涛筛走了不少人。但真正做出贡献,成为历史拐点人物的,肯定能留下姓名,就如《三国演义》片尾曲唱得那样: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此为小编愚见,如有其他看法,也可留言探讨。配图源自网络,侵删致歉。文本原创,非许可切勿转载,感谢。gzh/乐阅

本文作者:乐阅(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