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了吧:蔺相如竟成了“长平之战”的罪魁祸首?野史趣闻

2018-11-06 18:36:59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说蔺相如是“长平之战”的罪魁祸首,言辞凿凿,蔺相如同意赵王用赵括替换廉颇,而且蔺相如之前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筋请罪”前两个因为得罪秦国才有了秦国的报复才会发生“长平之战”, 最后一个因为廉颇为了自保不得已而负筋请罪,所以长平之战并未出全力,而长平之战后,因拒绝被解除军权,攻打乐乘,最后逃离了赵国。

所以把这一切都归结与蔺相如的个人主义,才至长平之败,各位看官,表面看起来是有点道理,仔细分析,实则大缪也。应该分析以下当时的实际形式,我们就清楚了。

1. 天下大势

长平之战前,公元前262年之前的十年左右时间,战国七雄,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在经过几代君王的励精图治,成了实力最强的国家,那时候各国之间不再是争雄称霸,而是灭国之战,统一其他六国之战,秦国的统一六国之心更是越来越强烈,山东六国中,赵国经过“胡服骑射”的变法图强后成了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家,秦赵之间必定有一场生死之战,秦赵之间只是需要一次机会而已,而这个机会就是上党之争,成了长平之战的导火线。而是不是因为蔺相如之前得罪了秦王。

2. 蔺相如是反对赵括替换廉颇而非同意

由上党之争演变成了长平之战,赵军长途跋涉,兵力又处于劣势,秦军又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因此廉颇固守三年不出,秦国看速胜不行,于是采用“离间计”,意在让赵王换将,赵王最终是中计了,但是蔺相如极力劝阻,劝阻的原因其实并不是赵括真的纸上谈兵,而是赵国的军事实力不如秦国,只能固守伺机而战,可是赵王未采纳,他其实也知道这个原因,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想的问题更多更远更深,赵国不仅军事实力不如秦国,国内经济实力也不如秦国,赵国耗不起,几十万士兵每天的粮食,筹粮和运量也极度困难,赵王最想的就是打个一胜仗,然后和秦国讲和,各自退兵,这叫以战止和,事实上赵括也绝对是个牛人,绝食四十几天仍然冲杀突围,遗憾的是结果还是战败了。

3. 廉颇“负筋请罪”与蔺相如实则是真心请罪,但是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很难改变,嫉恶如仇,话说往往管不住自己的嘴,做事往往不计后果,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当赵王听信奸臣郭开的话,廉颇被解除军职,害怕还会被陷害致死,拒不交接,还带兵攻打乐乘,害怕赵王处罚而逃离赵国,其性格使然也,不能把这个归结于负荆请罪为保命是被迫的。

本文作者:苏苏煮酒论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