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为开国帝王,刘邦诛杀功臣何以宋太祖却杯酒释兵权?野史趣闻
汉高祖五年,刘邦称帝,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楚汉战争之后,终于名正言顺地做了皇帝。做了皇帝之后,大封群臣,几个异姓王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等,一时天下大定,诸事顺和。
但是刘邦晚年,在吕后的撺掇与怂恿下,刘邦却开启了诛杀异姓王的大幕,先后将彭越,英布,臧荼,韩信诛杀殆尽。刘邦与诸侯们刑白马而盟,从此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为何刘邦信不过这些老伙伴,非要赶尽杀绝呢?

在这里面,吕后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吕后担心惠帝年幼,继承皇帝之后无法有效地控制那些身经百战的异姓王,所以一再劝说刘邦赶尽杀绝,刘邦也从内心深处怀疑这些异姓王,恰好有吕后搭下手,于是索性赶尽杀绝为快。
同样是开国帝王,同样是身经百战,为何宋太祖不是以杀戮功臣来保护皇权,而是“杯酒释兵权”,让那些手握重兵的他的老同僚们主动隐退,厚加赏赐,这样以一出喜剧的形式解决了兵权的隐患呢?其实,即便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那些重臣们的子孙后代,仍然在北宋担任重要职务,执掌兵权的也很普遍。

所以说,与其说宋太祖劝退了手握重兵的大臣们,倒不如说暂时地让他们解甲归田,甚至是换了一拨子孙后代,继续为大宋王朝效力,可见宋太祖的仁慈,不是以杀戮功臣们为乐,而是对这些功臣们厚加体恤,毕竟都是他做后周殿前都点检时的老同僚,都在后周的征战中齐心协力杀敌效命过的,赵匡胤还真的体恤这些老臣。
何况,赵匡胤黄袍加身,都是这些老同僚们的主意,欺负后周孤儿寡母,兵不血刃,白白捡了一个皇帝,这些都是那些与他共同征战卖命的老臣们的功劳,而且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也明确地说了,万一再有人对你们黄袍加身呢?!
其实,不仅赵匡胤对老臣们无法下手,还有他的亲弟弟赵光义,也是一直伴他四处征杀的老臣,甚至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也与赵匡胤曾经同朝为将,征伐江南。这些多年来生与死的杀伐中积累出来的感情,在赵氏两代与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众多将领中,积蓄颇深。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周世宗柴荣多疑,经常诛杀大将,引发了诸多将领们的怨恨,一旦他死后,武将集团立即就变了天。赵匡胤做了皇帝后喜好微服私访,别人劝他,他曾经说过周世宗见到方面大耳的将领就诛杀的问题,并吹嘘自己有神仙护佑。
可见,周世宗柴荣已经丧失了武将集团的支持,只不过是在他死后这种怨恨才爆发出来。周世宗也是考虑到五代废转多数是由武将主导,所以对武将集团的清洗特别狠,就积攒下了诸多怨恨,他在世时不敢爆发出来,一旦他死后就失去了控制。
从这一点来看,出身武将集团的赵匡胤,对于当皇帝之前的同僚们还是心存仁慈的,他当了皇帝也不肯诛杀将领,而是通过柔性的手段消解兵权,并卓有成效。

那么,刘邦诛杀异姓王为何没有造成后患呢?一个原因是诛杀的干净,不仅是彭越等老的异姓王,就连与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他觉得不太对劲也封王,直至最后逼迫卢绾投奔匈奴,一句话,杀得太干净了,只留下萧何曹参这些绝对忠心的老部下。
另一个原因是,异姓王本来就能量有限,威胁年幼的惠帝是可能的,但是刘邦大封诸王,刘氏的军事势力遍布天下,即使异姓王在刘邦死后跳出来折腾几下,也很有限,当然,韩信这样的功臣是很可怕的,刘邦征伐天下自然深谙此道,所以必须除掉。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事都会存在,只不过是涉及面的多少的问题,但是真的想赵匡胤这样的柔性治国,也在历史中是很少见的。
本文作者:泛史寘(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