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名将被冤杀,死前大骂皇帝,堪比岳飞野史趣闻

2018-11-06 16:04:46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宋朝,一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的宋朝,还有就是刘裕以一人之力建立的宋朝。只不过赵宋名气太大,所以独占宋朝称号,而称刘裕的宋为刘宋或南朝宋。实际上,在赵宋之前,刘宋是单独称为宋朝的,也自称大宋。

严格说,赵宋没有自己的开国名将,入赵宋的那些名将在五代时就在打天下,而刘宋则有自己的开国名将,这些人都是跟着刘裕从最底层杀出来的。

刘宋开国名将星光灿烂,计其有大功大功者,略有:王镇恶、王睿、王懿、檀道济、朱龄石、朱超石、胡藩、傅弘之、蒯恩、孟怀玉、沈田子、沈林子、刘道规(刘裕弟)等人。但要如果说宋朝第一名将,则非檀道济莫属。

之所以称檀道济为宋朝第一名将,还是有些根据的。一,唐建中年间,唐德宗追祭古代的六十四员大将,其中刘宋只有两人入选,一是王镇恶,二是檀道济,但檀道济排名22位,王镇恶排名53位。赵宋张预《十七史百将传》中,檀道济列64位,王镇恶列65位。王镇恶多勇少谋略,只是前线虎将,不如檀道济有智谋。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三十六计》,就是檀道济整理流传的,全称《檀公三十六计》。


鲜卑人都说有檀道济在,他们不敢渡江。

檀道济,生年不详,但和刘裕一样,都出身寒门,且祖籍都在北方,但他们都生在京口,即江苏镇江。檀道济从小丧父,跟着哥哥檀韶、檀祇和姐姐生活。直到东晋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二月,时任彭城内史的刘裕起兵反抗篡夺东晋的桓玄,召集四海英雄,檀道济跟着叔父檀凭之,以及兄长檀韶等人投奔刘裕,任建武将军参军事,寻转征西将军参军事。

官不大,而且檀道济在当时人才济济的刘裕帐下其实是个小辈,但檀道济的表现足够优异。因为在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擒桓玄家族第一名将桓振时立有大功,檀道济实封南阳太守,封吴兴县五等侯。随后卢循作乱,海内纷扰,各类妖魔鬼怪都出来捞好处,檀道济奉命讨平郭寄生等大盗。卢循率大军进攻建康,刘道规派时任扬武将军的檀道济火速兵援建康城,檀道济“率厉文武,身先士卒,所向摧破。”


在与桓谦的作战中,檀道济“先进陷陈”,大败桓谦的水师。刘裕最终能打败卢循和其妻弟徐道覆,檀道济“战功居多”,而此时的檀道济,年龄应该不会太大。

刘裕一方面率诸将打天下,同时他还注意培养下一代的名将,而檀道济就在刘裕的计划之内。刘裕的长子是刘义符,已拜豫章公世子,将来刘裕要把江山传给刘义符,刘裕选中檀道济为刘义符保驾护航。刘义符以征虏将军的身份镇守京口,檀道济被刘裕命为司马兼临淮太守,随后又任豫章公世子西中郎司马,梁国内史,后又任征虏将军司马,冠军将军。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檀道道是刘裕将来托孤的首选军事大臣。既然刘裕选中檀道济,那就必须让檀道济多立军功,否则将来何以服众人?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二月,晋太尉刘裕决计北伐后秦,晋军浩荡北上,数路西进,直指秦都长安。


晋军主力步兵从建康渡江北上,沿淮河淝水北溯至中原,两大先锋,一个是与后秦姚氏有亡国杀君之恨的王猛之孙王镇恶,一个就是檀道济。就在檀道济进兵时,他的弟弟、青州刺史檀祇被后方主管刘穆之怀疑有二心,有人说:桓韶现任江州,檀道济“为军首”,一旦有变,国家危矣,刘穆之这才不再怀疑桓氏三雄。

“道济为军首”,可见檀道济在军中的地位,也可见刘裕栽培檀道济之苦心。

檀道济为刘裕这次伟大的北伐立下汗马奇功,史称“王镇恶、檀道济入秦境,所向皆捷”,所过秦城皆望风款降。世人一提刘裕伐秦,多言王镇恶是首功,实际上王镇恶的功劳,有一半是檀道济的。没有檀道济,王镇恶是很难出那么大的风头。

檀道济是武将,却有一颗仁心。北伐中,晋军攻克重镇洛阳,生擒秦兵四千人。有人残忍的提出不如杀掉这四千战俘,以其尸聚为“京观”,以壮军威,被檀道济立刻否决。


檀道济认为“伐罪吊人,正在今日”,岂能杀俘以坏人心。檀道济下令把这些秦俘全部释放,赢得了秦人的广泛好评,“夷夏感悦,归之者甚众”。可以想像,如果檀道济杀四千秦俘,那么中原各族人士必然以死抵抗晋军,那么晋军就不会如此顺利的攻克关中了。就凭这一点,刘裕把后事托付给檀道济也是正确的。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建立宋朝,封檀道济为护军将军,这是一线军职,另外还兼丹阳尹。丹阳尹就是国都建康的一把手,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三年后,刘裕驾崩前,把檀道济从建康中放到广陵,出任镇北将军兼南兖州刺史。

刘裕这是什么意思?不让檀道济托孤了?当然不是。刘裕快不行了,只召四人入宫托付后事,分别是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以及檀道济,另外还有一个打酱油的皇弟、太尉刘道怜。


刘裕私下告诉太子刘义符说:“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意思是说檀道济的兄长檀韶不太听话,但檀道济本人却绝对忠诚,可堪大用。徐傅二人是文臣也没异志,只有谢晦有野心,要着重防着。刘裕死前,确定徐、傅、谢、檀为顾命四大臣。

徐傅谢是文臣,留在建康辅佐刘义符,而檀道济坐镇广陵也不说明檀道济不受重视,这反而说明刘裕是在保护檀道济。广陵是江北第一重镇,建康第一门户,控制广陵就能控制建康。檀道济守广陵,对建康城中的各派势力也是个非常大的震摄,谁也不敢胡来。


更重要的是,北魏早就想夺取河南,屡次南犯,檀道济坐镇广陵,也是救火队长,魏军犯河南,檀道济就北上抗魏。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北魏大举进犯河南和青州,檀道济率军北上彭城,先救青州。好在魏军发生疾病,卷旗而退。河南一路,洛阳毛德祖已被魏军困死,而且魏军越来越多,几路宋军有些胆怯不敢进,几乎是坐视洛阳失陷。这可以说是檀道济军事生涯中的一个污点,但责任又不全在檀道济,甚至说他只需要负一点责任。

因为皇帝刘义符昏庸无道,徐傅谢决计废刘义符,改立居于荆州的宜都王刘义隆。三人把檀道济召进建康,告诉檀将行废立,檀道济坚决反对,但一票对三票,所以徐傅谢还是废杀了刘义符。客观而论,刘义符确实不如刘义隆,檀道济对刘义隆还是很有信心的,他对刘义隆依然忠心不二。

刘义隆对徐傅谢杀其兄刘义符和刘义真非常不满,今日能杀兄,明日就能杀弟。刘义隆稳定权力后,杀掉了徐羡之和傅亮,只有谢晦躲在荆州。


刘义隆用檀道济平定谢晦,刘义隆心腹王华等人说檀道济不可信任,刘义隆没有听,此时的刘义隆对檀道济还是非常信任的。

但随着刘义隆的权力稳定下来,檀道济就成了刘义隆眼前必须跨过的一道坎了。檀道济功劳实在太大了,几乎到了无檀道济就无大宋的地步,做为皇帝,刘义隆岂能容忍臣子横在君主之上?韩信就是这么死的。

元嘉八年(公元430年),北魏大举南犯,还是檀道济出任救火队长,帅众伐魏。檀道济出马那是不必说的,初战就大破魏军于寿张,再战济上。檀道济与鲜卑人在二十天内大战三十场,“道济多捷”,打得狂妄的鲜卑人灰头土脸。直到魏将叔孙建烧掉宋军粮草,檀道济这才不“唱筹量沙”,缓军而退。但此时的刘义隆就不是特别情愿用檀道济了,本来檀道济功劳就太大,再立功,威望更大,到时刘义隆根本压不过檀道济。檀道济已无官可封了,已封司空,爵永修公,实授江州刺史,扼长江中流,对刘义隆来是个极大的威胁。


檀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说檀道济他是大宋第一人,连刘义隆都不怀疑。但正因为如此,刘义隆必须除掉檀道济,即使他知道檀道济没有任何罪过,因为“(檀道济)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

大臣刘湛早就看不惯檀道济,在生病的刘义隆面前说檀道济坏话,“陛下要是不行了,没有任何人能控制檀道济。”这也坚定刘义隆杀檀道济的决心。

宋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二月,刘义隆把檀道济从江州召开建康,说有事相议。临行前,檀道济的妻子向夫人就怀疑刘义隆要下手,劝檀道济要小心,“高世之勋,自古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檀道济自认自己对得起刘家父子,皇帝不会对自己这个忠臣动手,还是去了。刚开始,刘义隆还没有动手,直到一个多月后,刘义隆病体稍好,檀道济也放心了,准备回江州。

突然,彭城王刘义康假传刘义隆旨意,召檀道济入内,率甲兵抓进檀道济。不久,内廷就传来旨意,说檀道济“潜散金货,招诱剽猾,因朕寝疾,规肆祸心。”然后杀檀道济与诸子。檀道济一门,只剩下幼子檀孺。


在抓檀道济的时候,檀道济知道刘义隆变心了,气的摘下头巾摔在地上,大骂刘义隆“乃坏汝万里长城”。这句名言后来转化成著名成语“自毁长城”。虽然是刘义康假传圣旨,但没有刘义隆的同意,羽翼未丰的刘义康岂敢坏国家大事?

听说檀道济死了,鲜卑人大笑道:“檀道济死,吴人不足复惮!”

檀道济的死,和另一个宋朝的名将岳飞很相似。岳飞死,女真人弹冠相庆,同样认为吴人不足复惮了。

又过了十几年,鲜卑人再次卷土南犯,一直打到了长江边上,把刘义隆吓得面如死灰。此时,刘义隆知道檀道济的重要性了,看着江北连岸烽火,叹道:“檀道济若在,岂能使胡马至此!”


檀道济自比长城,并非大言。有檀道济在,鲜卑人是不敢南犯的,最多在边境上搞点动作。檀道济一死,等于为鲜卑人除掉最大的敌人,那鲜卑人还客气什么?经常南下占刘义隆的便宜。在檀道济被杀前,宋朝和北魏是保持战略均势的,但檀道济被杀,边防无人,从此北魏反而占了刘宋的上风,主动进攻,让刘隆义疲于应付。


自己造的孽自己承担,刘义隆现在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本文作者:独行客地图帝(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