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与皇帝对立的那些事,宦官权势那么大,皇帝不害怕吗?野史趣闻

2018-11-05 18:33:57

明朝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是比较多的,比如万历二十八年的'怠政'不上朝,都在后宫做什么?嘉靖是'无为而治'的明君还是荒唐无能的庸主?海瑞的耿直刚正是沽名钓誉的自我炒作还是出于儒家卫道者的自律自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各方观点也是人言言殊,各执一词。   

不过,有一个问题,我想大家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论的。在明朝,以司礼监为代表的宦官与内阁为代表的文官作为两个团体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可以说这种对立贯穿永乐以后的整个明代。今天翻开各种书刊杂志,或是以明代为背景的电视电影,大抵都是批'阉竖'与依附于他们的官员败类,歌颂那些敢于与阉党作斗争的'清流'。   

那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对立?这种对立的本质原因何在呢?

首先,要认识这种政治对立,就要从明代的政权体系说起。明太祖朱元璋有两大特点,一个是由于贫苦出身的缘故对贪官污吏异常憎恶,动则剥皮实草,株连九族;另一个是猜忌心极重,对臣下极度提防。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胡惟庸案',朱元璋有次出巡要去胡惟庸家,路上有个叫云奇的人跑来告诉皇帝,丞相胡惟庸在家里备下甲兵意欲对皇帝不利。朱元璋一怒之下,不仅将胡惟庸家眷和一干'胡党'杀得干干净净,还把胡惟庸的亲家,且地位远高于胡惟庸的'开国文臣第一'的李善长也杀了。意犹未尽的朱皇帝觉得文臣靠不住,索性把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给废除了,原来几十个人的工作变成了他一个人的工作,后来实在不堪重负,找了几个四、五品的文官来协助自己,这种文官协助皇帝办公的模式发展到后来就是明代的'殿阁大学士'(内阁)。至此,中国达到了君主专制的顶峰。

朱元璋对宦官据说也没什么好感,多次表示'此辈只堪备洒扫'。应该说,明太祖对文臣与宦官都是持高度提防态度的。   

到了明成祖时期,这位夺了自己侄子天下的皇帝心里总是对这些归顺自己的满朝文武放心不下,除了重用追随自己起兵的文武官员以外,当年在燕王府时候的内侍也就成了他的心腹,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郑和。从一定角度上来说,东厂(及后来的西厂、内行厂)就是皇帝用以制衡文官体系,以期达到政治平衡的工具。最理想的状态自然是官员在这种严密监督之下奉公守法,恪尽职守,而宦官则作为天子耳目,将臣下一举一动汇报给天子,使天子'耳清目明',垂拱而治。当然,这只是制度设计者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沿着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只可能有两条路,一条是宦官与文臣勾结,架空皇权(万历初年的冯保与张居正),一条则是两方各自发展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延伸自己的势力范围,相互攻讦。纵观明代,绝大部分时期他们走的是第二条路。   

表面上,双方都是天子之臣,行事都是为君为国,但实际上形成了代表皇权的宦官体系与代表士大夫利益的文官集团的高度对立。最能体现宦官代表皇权的当属宦官对锦衣卫的领导权。东厂原则上没有司法权(明代大案一般由三法司审理),不能逮人、杀人。而诏狱解决了这一难题。诏狱本是锦衣卫的下属机构,直属皇帝,本身不属于宦官系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皇帝的旨意出自司礼监之手,锦衣卫的实际操控者也成了司礼监大太监。所以诏狱成了宦官对付文官的工具,也就成了'构陷'忠良的工具。

崇祯皇帝甫一即位,亲自指挥锦衣卫一举拿下魏忠贤。无论是魏忠贤还是之前的刘瑾,在皇帝向他们下手时毫无反击之力,只能说明一点:宦官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皇权)。虽然宦官会谋取自身的利益,但是在宏观层面,他们代表的仍是皇权或者说他们是皇帝个人利益的代理人。而他们与文官的对立实际上是一心维持君主专制地位的皇权与扩大士大夫权力,维护儒家'纲纪'的臣权之间的对立。   

明代中后期的皇帝与文臣的关系可以用紧张来形容。大臣似乎永远看不惯皇帝的所作所为,他们看来,皇帝是无法无天,随意作为。而皇帝看来,固执的老臣处处与自己作对,要么沽名钓誉,要么追求私利,都是些眼中没有皇帝的人。最突出的代表事件当属'大礼议'与'万历怠政'。嘉靖即位之后要追封自己的生父为帝遭到大臣反对,在激烈的言辞冲突后,嘉靖一次杖责了一百多位大臣,舆论哗然,虽然最终嘉靖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却也造成了君臣之间难以弥补的恶劣关系。万历想立自己喜爱的郑贵妃之子为太子,遭到群臣反对,无法按自己心意立储的万历开始二十八年不上朝,朝政废弛。而这一次次冲突背后又有深层次的原因。明代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最高峰,物极必反,在这个高峰发生的最有趣的莫过于大臣开始向皇帝'要权'。在明代以前,大多数朝代也都会存在这种上层内部矛盾,但是明代格外突出,因为原则上权力都是皇帝的,大臣只是皇帝的办事员,但是实际上从中央内阁首辅到地方地主缙绅,整个帝国的运转是依靠这些士大夫集团来维持的。治民、缉盗、征税都离不开这些文臣。于是就出现了百官指责皇室四处开设'皇庄'(皇家田庄),而百官自己私下又积极兼并土地,最终形成君臣争利的奇特场景。而作为皇帝利益代言人的宦官,自然是冲锋在前,皇帝把亲信太监派往各地开银矿,掌织造,管海关。

实际上,百官对宦官的抨击是由于无法直接抗议皇权扩张的一种曲线方式,最终目的还是针对皇帝针对皇帝至高的权力,其实就是有产者(地主阶级)开始要求抑制皇权,追求自身更大的政治权利。所以,有人说到,要是明朝没有灭亡,恐怕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会发展出议会制度,其实确实是很有可能的。

本文作者:差不多娱乐先生(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