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与王鼎野史趣闻

2018-11-05 17:05:36

林则徐是人尽皆知的禁烟名臣,他领导的虎门销烟壮举,揭开了中华民族英勇抗击英帝国主义鸦片侵略的序幕。但你可知道,在广东销烟后的林则徐,曾经辗转来到蒲城,还小居了三个月,与咱蒲城人铸就了一段渊源佳话。

佳话起因缘何?这得从1811年春天说起。那一年,27岁的林则徐会试中二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被派去学习满语。于是,他和早在翰林院任职的王鼎相识,成了王鼎的学生。而王鼎就是咱蒲城人,在京城为官,两人都是刚正不阿的血性汉子,你来我往,时间久了,师生变成了朋友,最后竟成了生死之交。

到了19世纪中期,无能的清政府敌不过洋人,让中国遍地烟毒横流,民生凋敝。这个时候,林则徐挺身而出。要救国,必须先要把钳制国人灵魂的大烟彻底灭掉,大清国才有希望重振国威。这一决定得到诸多朝臣的支持,而王鼎作为林则徐的挚友,自然最为积极。时任军机大臣的他极力向道光皇帝推荐林则徐,皇帝这才在犹豫不决中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虎门销烟后,道光帝一下慌了,他怕得罪洋人,于是降罪给林则徐,要把他流放伊犁。王鼎作为林则徐在国家中央内部的坚强后盾,听闻后,十分震惊,十分气愤,他积极开始多方周旋,全力营救。

而这个时候,刚好河南祥符(即河南开封)黄河决口,王鼎不顾自己已是七十有四,自愿前往河南祥符治理水灾,目的是为请求道光帝允许准备赴伊犁戍边的林则徐和他一道去,以“戴罪立功”来挽留爱国功臣林则徐。好在道光批准了他的请求。两位爱国爱民的爱国主义者呕心沥血、同心协力,并肩战斗终日劳苦于治黄工地。王鼎带病苦作,不顾背部疮痛,坚持到底,直到大坝合龙之日。王鼎以为道光会改变主意,然而昏庸的道光,在治黄工程胜利竣工时,又降旨让林则徐“着仍往伊犁”。王鼎多次劝谏道光皇帝重新起用林则徐而无果。1842年4月30日,王鼎深感大势已去,但仍坚持最后一搏,以死劝谏道光皇帝收回贬谪令,不要签订不平等条约,应委林则徐以重任。他死后,留下了“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千古遗书。

王鼎与林则徐不是一般的友情,而是以忧国爱民为基础,用三十年时间铸就的一种高尚的爱国主义情结。

为弘扬王鼎与林则徐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纪念伟大而杰出的政治家林则徐,蒲城县原文化馆馆长高起胜个人筹资100余万元,建了一座林则徐纪念馆,在2007年11月正式开馆,坐落在蒲城县城内杈把巷六号,以清朝军机大臣王鼎(蒲城人)族弟王益谦的家宅“林则徐寓所”为馆址。1847年初,林则徐任陕西巡抚时,请假三个月专程来蒲为恩师王鼎守心丧(不穿孝服)时,就住在这个宅院里,故称“林则徐寓所”。

蒲城的林则徐纪念馆是我国第六处林则徐纪念馆,也是陕西唯一的一座纪念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纪念馆。这是座典型的清代古建筑,七十余米深、十米宽的院落,共四进,一连三院,王益谦宅为中间一院,院内从前到后布满各色砖雕艺术品,有鹿、龙、凤、虎、猴、鼠、花卉、山水等,非常精美。走在宅子里,可以看到墙上悬挂的林则徐在蒲城时为这座宅子题写的七块匾额。特别是林则徐为此宅所书的《味兰书屋》,更被确定为二十四大历史名匾之一,享有盛名。

八个展室所陈列的大量文物图片,记录了林则徐三次来陕、两次在陕为官的经历。另外,展室里还分别展出了不同的雕塑,《黄河双魂》、《虎门销烟》、《王鼎尸谏》、《林则徐书匾》等,真实再现了王鼎和林则徐的深厚情谊。

本文作者:中国巾帼志愿者郝英(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