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四大战神,都是在战场上无敌,后来被自己人杀死野史趣闻

2018-11-05 06:33:48

1、岳飞

说起岳飞死因,以前常说的是高宗之所以要杀岳飞,是因为怕他迎回二帝,自己得以帝位相让。一想就知道那纯属扯淡,就算真的回来也只有被软禁的份。且天下之位早已稳固,怎么可能被救回的俘虏夺走?想当年安史之乱平定,唐肃宗迎回玄宗不就如此吗?!说起高宗之杀岳飞的真正原因,岳飞之必死其实很简单,就是宋自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的心腹之忧:怕武将造反。 试想岳家军如此强大,将当时横行天下的金兵都打得落花流水,几乎举世无敌。如果,当然仅仅是如果,岳飞在统一北方,收复故土之后,在好事者蛊惑之下,万一生出那么一丝一毫不臣之心。那么剑锋所向,高宗除了将帝位拱手相让?

还有其它的选择吗?赵宋江山转眼便成了岳家天下,又何尝不可能发生? 当时金人已不是宋最大敌人,谁比金更强大,谁才是最大之敌。很不幸,岳飞通过惊人的百战百胜,已自动升级成为了赵构眼里,对自身皇权构成潜在的最大威胁。所以高宗要防患于未然。岳家军三个字也足以说明,这支军队说到底是岳飞的个人武装,它的战斗力越强,就越是朝廷之大患。毕竟金人可通过讲和谋求半壁江山,而假如岳家军一旦造反,则天下恐怕要尽归岳氏。这从其征战中如此之得民心,也可推知一二。 因此,岳飞之死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武将过于强大。可惜岳飞对此一直茫然无知,论政治权谋实在是个门外汉的水平,不及秦桧远甚。只知一片赤诚报国的他想着壮大实力,想着建功,想着雪耻,想着为宋室效力。却不料越是如此,高宗就越不会感谢他,相反只会更加的害怕畏惧他,更加的担忧防范他,更加的不信任他。最终落得自掘坟墓的结局,当也在情理之中。

从整件事来看,岳飞之死也很难说谁对谁错,因为于双方而言都是势所必然。深谋远虑,绝不信任武将的高宗,遇到过于纯洁,过于赤诚,出泥而不染,鹤立鸡群的旷世名将岳飞,不能成鱼水,必然成水火。如果他能多懂得些帝王心术,多揣摩些高宗心思,并在建功立业的同时,多向皇帝证明谋反之不可能,哪怕因此有损成功也在所不惜,悲剧应该不会发生!但岳飞何等大公无私,何等心高气傲,但求问心无愧,根本不屑于解释证明什么,这就注定了最终的悲剧。 身处臣子的地位,就决定了自身实力绝对不能达到对君主构成威胁的程度。一旦达到,则无论是存有异心还是赤胆忠心,皆已无关紧要,必将成为皇帝之眼中钉与肉中刺,欲除之方安心。明白于此,才是为臣入门之槛。当然也有例外,就是面对的是昏君庸主,如孔明之于蜀后主。可高宗聪慧过人,绝非寻常之主。岳飞之死,自然无可避免。惜乎!痛哉!

2、韩信

韩信帮助刘邦打江山,追赶项羽,追到荥阳时,按兵不走了。刘邦不知怎么回事,去问萧何,萧何说:“他这是讨封哩。”刘邦立时就封韩信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封他“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韩信这才去追赶项羽,把项羽打败,为刘邦打下了江山。

刘邦坐了江山后,怕韩信势力大,压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杀死韩信,可是自己亲口封了韩信“三齐王”、“五不死”,怎么杀他呢?他想了个杀韩信的办法告诉了吕后

吕后召韩信进宫,对韩信说:“你犯下了谋反罪,君王叫我杀你。”韩信说:“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这事我得当面和君王说说。”吕后说:“哼哼,你见不着君王了,你看看你来在了什么地方?”韩信一看周围阴森森的,往上看顶棚遮得严严的看不见一丝天,往下看地上铺着毯子,看不见一点点地,又见不了君王,心里不由叫苦。没等韩信分辨,吕后又说:“君王封你'五不死',我们都按君王的意思办了。我知道你还要说:没有捆你的绳,没有杀你的刀,这些我们都不用。”说完,一挥手,两旁几十名宫女个个手拿棒锤,一拥而上,团团围住,一阵乱打,把韩信活活打死了。

3、李牧

倡后淫佚不正,和春平君私底下好上了,开始鬼混起来,而这个春平君是秦国派来赵国的奸细, 他的职责就是贿赂赵国的权贵。倡后通过春平君,收了秦国很多的黑钱,既然收了钱就给办事啊,这和原来她做娼妓的时候差不多,都是买卖。秦国想要她做的也很 简单,杀了李牧。因为秦国唯一忌讳的就是赵国还有李牧这样的名将,实在是头疼。但是很快好消息就传来了,倡后怂恿儿子杀了李牧。原因很简单,当初李牧就反 对赵悼襄王娶倡后,而秦国又给了很多的黑钱。还有什么理由不杀他吗?可叹一代名将,却死在了一个娼妓的手上。

秦兵得知李牧已死,啥都不说了,打吧!秦兵打赵国如入无人之境,俘虏了幽闵王(倡后的儿子子迁),赵国灭亡。赵国的大夫们不甘心赵国就此灭亡,首先要惩 治凶手,他们怨恨倡后陷害太子,残杀李牧,所以奋起反抗杀掉了倡后,灭了倡后的家族。可是现在做这些还有什么用呢?名将已逝,赵国再无希望翻身。虽然,废 太子公子嘉在赵国的代地继续对抗强秦,但是,七年后赵国的最后一块土地终于被秦国所占有,赵国从此成了秦国版图上的一个郡。

4、袁崇焕

袁崇焕被整整刮了3543刀,大万人空巷盛况空前之下,大约有近万人抢到了崇焕之肉而生食之,并以此炫耀为能事。

从感情上讲,在我心目中,袁崇焕是最值得宣扬的战神,以其文官出身(曾国藩也是,但是属于镇压民众的刽子手,对内镇压是能手,对外抗敌则是软蛋),却韬略激荡而胸藏十万甲兵(北宋范仲淹也曾以文官领军征讨西夏,强悍的西夏军竟不能挡,自视甚高的西夏王元昊称其胸藏十万甲兵、韬略过人,视其为心腹大患,但范仲淹却以其孤傲而备遭排挤,不久即被贬官流放,虽身怀大志却不得伸,不过登楼临水一叹,且把胸中韬略激荡沉寂于眼前死水微澜,只将接天碧波万顷升腾为笔下书愤淋离,只留下《岳阳楼记》余世,终其半生只能是泛舟湖上、终老山林,与袁崇焕的坚忍不拔、隐忍伸志相比,范仲淹的过于孤傲、不和与世,导致其报国之志只能是空谈。

袁崇焕投笔从军之时,已是内忧外患之世,明朝的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已是千疮百孔。以其文弱之身,上事自用之昏主,朝野又遍布奸党压制清流,居然能在乱世上崛起,投笔从军而重整山河,收关外流民,铸金城汤池,整老弱之师,引十三门佛朗机巨炮(这是历史上少有的果敢从国外引入新式武器),击一代雄主努尔哈赤于马下(致其不久伤重不治而亡),却皇太极十年徘徊于关外,而不能奈何。数十年间纵横辽东,而无人能敌。以明之积弱,与汉唐之强盛相比,袁崇焕能有如此功绩,远非卫青等人堪比。

本文作者:小糸说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