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和氏璧的神秘面纱,万万没想到是这样的……野史趣闻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传奇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
且不说它价值连城,其本身还附着了很多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意义,它的传奇故事,至千年不息,而和氏璧究竟为何物,也一直示史学界争论的主题,其下落也成了一个谜。
和氏璧由来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见有凤凰栖落,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几番寻觅后终于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但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卞和便以欺君之罪,断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献上璞玉,但玉工又认为是石头,卞和又因此被砍去右足。
到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痛哭三日三夜,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缘由,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于是文王命人剖璞,得到了一块绝世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即和氏璧。
和氏璧的千古之谜
自和氏璧出现到失踪,就各种猜测不断。
1它的材质究竟是什么?
史书上称它“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于是在此基础上,后人对于和氏璧,也就是和氏璧的玉质主要有以下猜测:
独山玉1
独山玉的主要矿物质是斜长石,有很多种颜色,从正面来看是一块白玉,而从侧面则可以看到白玉、绿玉、紫玉等色彩。而且独山玉的产地河南也在楚国的范围内,所以独山玉的说法有一定的依据。
因为但是历史中和氏璧出土于荆山,在湖北地区,地理位置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且独山玉在那时较为常见,玉匠“不辨玉”的可能性也小。
蓝田玉2
据汉代、唐代以及明代的文献记载,比如唐代房玄龄等编撰的《晋书》:“始皇刻蓝田玉,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汉高祖佩之,名日传国玺”。而又有传闻说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制造的,即蓝田玉可能就是和氏璧。
不过,蓝田玉的品质并不算很好,而和氏璧可是绝世美玉。
和田玉3
璞就是藏有玉的石头,外面是石头,美玉藏中间,璞玉在和田玉中有多种,有的外皮很厚,称石包玉。这种“石包玉”就是美玉被包在石头中,正符合和氏璧“玉璞”的特点。因此,和氏璧有可能是和田玉。
然而和田玉不符合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变色特性。
绿松石4
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根据这个描述,一些人认为“和氏璧”可能就是绿松石岩。因为绿松石是湖北特产的玉石,正在古荆州地界之内,而且,绿松石通常有一层外皮。
月光石5
据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记述“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符合月光石的变色光学效应,且杜光庭曾随唐僖宗入蜀避乱,亲眼见过传国玉玺,其描述应该可信。
另外,月光石在荆楚地区产量稀少,能够印证楚国人“不识玉”的原因。
但传说中的和氏璧是玉璞状,有皮壳,月光石却未曾见到似有皮壳的形态出现过。只是月光石原石表面光泽较差,需经打磨后,才有迷人的光学效应。故也存疑。
2它最后去了哪里?
目前有两种猜测:
一种是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仍然以和氏璧的姿态作为陪葬品埋葬在秦始皇陵之中。另一失踪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据说后唐皇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不管怎样,和氏璧的失踪成为中华历史上的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但也正因这样,它的传奇色彩更甚,也更让人为之着迷,无数人争相研究。
看到这里,相信宝友们也对和氏璧的材质争论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您觉得和氏璧究竟是什么材质呢?
本文作者:玉石第一课堂(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