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废除科举多年,都开始新文化运动了,此国竟还在举行科举考试野史趣闻
783年,从安史之乱后就一直动荡不安的唐朝,又发生大事了:朱泚(cǐ)率领泾原军发动叛乱,并攻入长安,唐德宗只得出逃。唐德宗原本是想去投靠凤翔的张镒(yì),却遭到了翰林院学士姜公辅的反对。姜公辅认为,张镒虽可靠,但他的部下是朱泚的旧部,所以,不靠谱。想到一年前姜公辅曾进言除掉朱泚,以绝后患,唐德宗就对姜公辅现在的意见重视起来,于是改投乾县。果然,没过几天,凤翔的士兵也叛乱了,还杀死了张镒,唐德宗就对姜公辅更加佩服了,于是任命他为宰相。
姜公辅虽有才,但在唐朝的所有宰相中,他并不算出类拔萃的,而让后人更为关注的,是他的故乡:安南都护府爱州日南县,这片唐朝故土,现在已是越南国清化省安定县了。而更让人吃惊的是,姜公辅只是普通的读书人,是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才步入仕途的。在一般人看来,一个来自荒蛮之地的读书人,竟能从科举起步,官至宰相,确实太不容易了。
实际上,唐朝时的安南,虽不能与中原相比,但也不能说是蛮荒之地了。早在秦始皇置岭南三郡时,现在的越南就开始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前111年,西汉攻灭南越国后,在今天的越南中部和北部,分设日南、九真、交趾三郡,越南正式成为中国的领土。此后,汉朝廷在三郡开办了学校,以儒家的诗书礼乐,对三郡百姓施以教化,久而久之,当地人也仰慕汉风,竟以汉人自居了。
越南阮朝官员
隋朝时,中国开创了科举考试。到了唐朝,不仅完善了科举制度,还将考试推广到全国,到了唐朝中后期,就算偏远的州县也都纳入到科举考试体系中,这也给了安南地区读书人通过科举入仕的机会。而姜公辅、李琴、张重等安南人能考中进士,也说明安南地区的教育水平还是可以的。
只不过古代的安南人,虽然在文化上仰慕中华,但在政治上却与文化截然相反:谋求脱离中国,独立自主。而唐朝在907年灭亡后,中原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这也终于给了安南如愿以偿的机会。
968年安南正式独立,并得到了北宋朝廷的认可。到了安南李朝时代(1009年——1225年),安南效仿中国,设立国子监、翰林院等机构,并从1075年开始,举行科举考试。安南之所以开科举,首先是因为选拔精英治国,符合儒家的理念,深受汉风千年熏陶的安南,当然也是认同这个理念的。其次,科举的好处不仅在于选拔人才,还更能笼络读书人的人心,维护社会的安定,这自然也是安南李朝所追求的。
越南士子
到了阮朝(1802年——1945年)时代,安南被清朝嘉庆皇帝改名为越南。阮朝也开始效仿清朝体制,对越南的科举进行改革,最大的变化是在1832年,将清朝的八股文引入到越南的科举考试中。就这样,阮朝科举考试内容分成了八股制义、诏表论、诗赋、策问等四部分。
比较有趣的是,阮朝科举居然考诗赋,中国在明清时,已经是以经义取士了。而阮朝之所以重视诗赋,完全是因为阮朝的皇帝们(对中国称王,对内称帝),是唐朝文化的疯狂粉丝,大爱唐诗唐赋,于是,效仿唐宋科举,在考试中考察诗赋水平。
越南士子
其实,科举考试完全是中国文化在越南推广的利器,因为越南科举考试用的是中国典籍,所以,古代越南的读书人,只学汉字,只学中国历史,只学中国的诗词文章,对越南本土历史和文化根本不屑于学习。这种对汉文化的强烈认同感,造成了越南人认为自己就是汉人,越南就是中国。而在清朝入住中原后,文化上的优越感促使越南对清朝极度的轻视,在文化方面,越南处处要表现出自己的优越性。比如,越南规定,清朝人要入籍越南,必须留发,必须穿汉服;再比如,越南士子的冠服也是完全采用明朝的制度,是实实在在的汉服。
到了近代,东亚各国在遭受到西方入侵后,陆续开始向西方学习,步入了近代化的进程。在此背景下,以儒学为核心的科举取士就越来越不合时宜了,韩国在1894年废除了科举,中国作为科举的开创之国,也在1905年,将科举废除了。而越南虽然在1884年沦为法国的殖民地,阮朝成为傀儡政权,但科举考试却神奇般地延续下去了。
越南末代皇后
1912年,清朝覆灭。1915年,中国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国内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批判。而越南却还在坚持科举考试,直到1918年越南乡试结束后,在法国总督的要求下,越南启定皇帝终于同意在1919年会试和殿试后,停止越南的科举。
1919年春天,越南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试和殿试,取中二十三人,此后,越南科举被正式废除了。而从607年隋朝创立科举开始算起,到1919年世界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为止,科举共存在了1312年。虽然科举有种种的弊端,但科举开创了考试取士之风,即便是现代西方文官制度,也深受科举的影响,科举堪称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了。(文/澹台卓尔,图片来自网络 )
本文作者:澹台卓尔(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