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五四,新文化运动寻迹游,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青年精神!野史趣闻
五月令人向往,值得赞美。五四精神,就是青年的精神,犹如五月,潮气蓬勃,积极向上,探索真理,关心社会。青年应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青年。
回首往事,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依然是青年精神的旗帜,成为了当代青年的榜样。上世纪之初,1919年五月,中国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直到现在2018年,以爱国主义、振兴中华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青年去争取实现祖国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五四精神是热血青年们自发并逐渐凝成的一种神圣的精神追求。
今天,五四青年节到了,我们不妨追寻一下新文化运动的足迹,以史为鉴,再次传承、学习青年人应该有的精神。
第一站: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就是北大红楼,是全国唯一一家全面展示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北大红楼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些重要活动也曾在这里举行。1919年,这里曾孕育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播撒了中国革命的火种。
当时的北大红楼,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青年。
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
周作人,33岁;陈独秀,39岁;朱希祖,39岁……
校长是蔡元培50岁……
最年轻的是徐悲鸿,23岁。
这个年龄,在现在,有的可能还没大学毕业,有的还在为了凑齐房子的首付而烦恼,而他们已经是一代大师了。
100年前,那时国人的追求、情趣以及行为,是现在的我们远远不能理解的。比如那时几乎国将不国了,军阀天天混战,但教育仍是教育、思想仍是思想、人才仍然是人才!
即便是老百姓天天过着市井世俗的日子,大家也自由自在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没有个统一的标准,大家也不争着去当什么所谓的“成功人士”。
比如那时候的年轻人真可以称得上敢作敢为,面对民族命运大有舍我其谁的精神,中国在国际上签署了一个不公平条约,国内青年学生立马就坐不住了,这就是五四爱国运动,其实就是一种青年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现在的青年所缺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站:沙滩后街
沙滩后街东起沙滩北街,西至景山东街,北与大学夹道相通,南接西老胡同,全长323米。清代属皇城,称马神庙。民国时称景山东街,1965年将东老胡同并入,称沙滩后街。街内原有清和嘉公主府。1898年在街北侧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1935年在街南侧建北京大学地质馆。
这里有京师大学堂的遗址。京师大学堂遗址位于沙滩后街59号,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其校址原为乾隆帝四女和嘉公主府空闲府第。
当年,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接受康、梁的变法主张,实行新政,开办京师大学堂为新政措施之一。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现建筑保留有原属于和嘉公主府的正殿、公主院等清式建筑和民国年间建成的数学系楼及“西斋”十四排中式平房,是中国近代成立的第一座最高学府。“五·四”运动前,共产主义读书会小组在此成立,是早期介绍和宣传马列著作的活动地点。
第三站:吉安所左巷
这里是毛主席青年时期,在北大图书馆任职时居住过的胡同。
1918年至1919年,毛主席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管理员时,曾在吉安所左巷8号院居住过。该院座东朝西,毛主席与同事多人共住三间北房。如今是普通民宅,并未开放,8号院南侧墙上有铜牌,记载着当年毛主席居住时的情况。
斗转星移,事过境迁。吉安所街道比以前整齐、清洁、宽阔了,当年的红墙不复存在,大院内密密实实一大片瓦房,当时的风貌荡然无存。仅留下吉安所左巷、右巷、北巷地名而已。
第四站:中老胡同
中老胡同位于景山公园东侧,区属名称: 原东城区,街道名称: 景山街道。呈东西走向,两端曲折。东起沙滩北街,西止西老胡同。
这里居住过中共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1921年10月9日,是个星期天又是重阳节,何孟雄、缪伯英的婚礼正在中老胡同5号举行。两个人的名字一“英”一“雄”,后来被誉为中共党史上著名的“英雄夫妻”。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他们俩位列其中,而新娘缪伯英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
(责编:李军喜)
本文系BeijingCom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本文作者:BeijingCom(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