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朱棣是个三好学生野史趣闻
【原创】大爱无痕(吕志勇)/文
学识的高下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成就,而积累的过程往往最能检验出一个人的品质。
朱棣有了大名之后的第二年(1368年),父亲朱元璋也顺利地登基当上了皇帝,建立了朱明王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建立的这个明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图:朱棣】
父亲登基之后,也让朱棣等人开启了完全不同于往日的生活节奏。父亲朱元璋为他们这些皇子制定了“行有标准、学有规范”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此来约束皇子们的行为,以便将来他们有与身份相符的学识和风度。现代《中学生行为规范》比起朱元璋的行为规范来,要逊色很多。
朱棣从此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第一是学习文化知识。朱元璋是个文化很低的家长,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上学,不是给地主放牛,就是到寺院里当差,或者四处流浪。后来参加了起义军,才有机会在马背上学习了一点文化知识,也只是学了个一知半解。以至于他后来当了皇帝亲自撰写诏敕或祭文时,语句似通非通,大儒们理解起来都很吃力。他为大功臣徐达墓撰写的碑文,谁也断不开句。朱元璋一生都在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唏嘘感慨,遗憾无比。因此,他对于诸皇子的教育特别重视。他当时就深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皇帝的儿子要学习,首先就是要请好老师。请老师必须得有好学堂。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就在宫里修建了高级学府——“大本堂”,作为专供太子和诸皇子学习的皇家私塾。
说明一下,朱元璋在登基之初就立朱标为太子。他认为,元朝之所以会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迟迟不立太子从而导致残酷的宫廷内斗,因此他早早就设立了太子,免得其他皇子有觊觎皇位的想法而自相残杀——直接将他们的念想掐死在摇篮中。
在“大本堂”里,专门设立图书馆,馆藏图书达数万册,多为历代著名书籍。请来的老师多为国内满腹经纶的大儒。比如宋濂,他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其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著有《宋学士文集》。就是这么一位高级教授,曾前后十多年向太子和诸王讲授《四书五经》、封建礼法……严格要求皇子们一举一动都要合乎封建礼仪。
【图:宋濂】
通过儒家经典的系统学习,使朱棣学到了很多一般人学不到的知识。
第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文化课的同时,朱元璋还命令孩子们增强体魄、学习武术;培养道德,言行一致。
朱元璋曾下令:“宜习劳,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
所谓“麻履”,指的是一种特制的麻鞋;“行滕”指的是缠腿。
按照朱元璋的构想:他的七个皇子如果出城,必须穿上麻鞋,绑上缠腿,和士兵装束打扮一个样。路途遥远的话,十分之七的路程可以骑马,余下的十分之三路程必须步行。
通过这样严格的锻炼方式,使朱棣早早体察到了民众的疾苦。年龄渐渐长大,朱棣等人又开始学习武术,强身健体,以备将来领兵打仗或参与管理国家。
在德育方面,朱元璋也在提醒老师:“譬如一块精金,要找高明工匠打造;有一块美玉,也要有好玉匠才能成器。有好子弟,不求名师,岂不是爱子弟还不如爱金玉吗?
“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参与治理国家的。各功臣子弟也都要做官办事。教育他们的方法,最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都能办好;心不正,各种邪欲都来了,这是最要不得的。要教他们切实的学问,不能像一般文士那样,只会记诵辞章。”
正德先正心,这是朱元璋对孩子们的要求。
为了学习礼仪教化,有些时候,朱棣会随父亲参加各种祭祀活动。跻身于众多的文臣武将们中间,他小小的身躯显得十分弱小。但他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趣,举手投足都学习着大人们的一举一动,有模有样地扮演着“小大人”角色。
第三是尊师重教。“大本堂”的日子并不好过,皇子们有时也会挨打。
在皇子们众多的师傅中,有个名叫李希颜的老师,原先是位隐士。因为名气很大,被朱元璋写亲笔信征召入京,给皇子们当老师。草根老师突然来到皇宫,很多习惯还没有改变。
古代私塾老师教学非常严格,甚至残酷。手里常拿着一把戒尺。戒尺多为木制或竹子制成,专门用来惩戒不听话的学生。学生如果不听话,就会被打手掌。有一次,朱棣不听话,李希颜一怒之下抡起戒尺就敲他的脑瓜,朱棣疼得“嗷嗷”叫疼,被打的地方肿起了一个包。
中午吃饭时候,朱棣回到宫内,朱元璋见朱棣头上有个包,心疼得不得了,忙问咋回事。朱棣说是李希颜打的。朱元璋一听,顿时大怒,喊道“这还了得,将我皇儿打成这样,我看他是不要命了。”说完就要命人去捉拿李希颜。
马皇后一见,急忙劝解道:“师傅教我们的儿子以圣人之道,哪里还能对师傅发怒?小孩挨打是为了让他长记性!”朱元璋听马皇后说得有理,这才渐渐消了气。不久,为了表示尊重教育,朱元璋还特地将李希颜升了官。
从这件事上,朱棣得出一个结论:“打小报告”打错了时间和对象,没用。
第四是父亲教诲。在“大本堂”上课时,朱棣和兄弟们认真聆听师傅们的教导。课余,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
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初五,朱元璋退朝回宫,见朱棣兄弟七个都在跟前,便决定乘机引导他们学习治国之道。
朱元璋指着宫中的一片空地对他们说:“你们知道这里为什么没有盖建筑吗?”
众皇子面面相觑,不知父亲是何用意。
朱元璋开导说:“这个地方并不是不适合建亭台楼榭让我们游玩,只是朕不忍心多费民财罢了。过去商纣王大造鹿台,结果使天下人都怨恨他;汉文帝曾想建露台,因怜惜一百两银子的费用,就没有建,所以当时国泰民安。你们以后要经常心存警戒啊!”
朱棣和兄弟们听完父亲教导,齐声称:记下了。
因为所有的皇子都明白,父亲是皇帝,如果这时候表现不乖,一定会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父亲的惩罚比起老师的戒尺来,要厉害一百倍。
可少年朱棣,却拍马屁地对朱元璋说:“盖不盖这个建筑,浪费不浪费这个钱,取决于‘主人’是否愿意浪费。建筑是死的,金钱也是死的,而这个‘主人’却是活生生的人。活人可以左右一切。”
作为这个“主人”,朱元璋听到儿子有这个见地,十分高兴,赞赏地说:“对,小四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我才要求你们多多学习。将来你们都是要参与管理国家的,你们也能做这样的‘主人’。”
朱棣从他父皇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朱元璋曾经专门提出:朕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
大体意思是说:我和你们都要牢牢记住,举动不得轻狂,谈笑不得忘形,饮食要节省,穿戴要俭朴。不知道老百姓的饥寒,可以多受些饥寒;不知道民众的疾苦,可以多参加些劳动。
当然,给皇帝当儿子,福利总还是十分优厚的。
学习了三年之后,11岁的朱棣和众多兄弟接受了父亲的封王。他被封为“燕王”,属地是顺天(今北京)。
本文作者:吕志勇看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