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时,崇祯帝完全可以退守南京,为何要选择吊死煤山野史趣闻

2018-11-04 19:09:23

1644年,随着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和随身太监在煤山自杀,一代帝国大明朝落下了剧目。

崇祯皇帝死得非常狼狈,为了避免后人对他的死产生不必要的猜测,特意留下了一封遗书,对他的自杀作了一个说明

在崇祯皇帝的衣襟上他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一行是: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貎恭,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另一行是:百官俱赴东宫行在。

遗言中,第一行是告诉世人不是我不努力,都是因为身边的臣子不靠谱,把我耽误了

第二行是对大明仅存的一些官员说的,让他们去南京听从太子的指挥

崇祯帝完全可以迁都南京,在南京继续与起义军和清军对抗。为什么要选择自杀

在崇祯帝继位的17年里,崇祯并不是唯一的一位皇帝,在北京东边的沈阳有大清军队,在北京的西面有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崇祯皇帝在位的17年中这三股势力一直是此消彼涨,直到李自成在西安建国,一路向北京挺近。

面对这样的局面,当时大明朝的大臣们也是议论纷纷,有主和的,也有主战的,那其中有一位叫做李明睿的大臣,他的建议就比较有创意,是主张三十六计走为上,也就是逃跑,当然人家当时是没这么说,他的原话是建议北京城应该迁都,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咱万岁爷在,早晚咱还能打回来。

1644年正月初三,崇祯皇帝单独召见了李明瑞,并商量迁都恩事宜。在皇帝和李明睿彻夜研究后的几天以后,李明睿就在上朝时提出了迁都的动议,但是没想到这个建议一提出来就遭到了大臣们的一顿炮轰,反对的最厉害的竟然是崇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大学士陈演。陈演提出皇帝应该杀了这个李明睿,这样才能安定人心。

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崇祯皇帝是个忠烈的君主,不可能同意这样一个逃跑的方案,所以纷纷表示反对以显示自己的忠诚。事到如今皇帝也只能哑巴吃黄莲,把迁都的想法咽进了肚子里

迁都不成的崇祯帝只能选择苦战,然而一番大战下来,看到的结果是“大事去矣”。

而在几年前,当李自成的农民武装如火如荼的时候,崇祯皇帝曾经专门派人到陕西米脂县将李自成的祖坟给破坏了,中国古人有传统,一般会尊重先人的遗骨和宗庙,但是崇祯皇帝先破了这个例,后来,李自成打到北京经过明朝皇帝的12陵的时候也毫不犹豫的将12陵的享殿给焚毁了,据说崇祯皇帝听到祖坟被焚毁的消息号啕大哭。崇祯有些担心李自成将来对他毁掉李家祖坟的事继续进行报复而不能做亡国之君,最后选择了自杀

本文作者:马胖谈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