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传承百年的爱国主义野史趣闻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曾在这里办公;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毛泽东曾在这里担任图书馆管理员,开始走向马克思主义道路;1919年五四运动时,学生们在这里集合向天安门进发;讲师鲁迅在这里讲授《中国小说史》……
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建筑,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孕育了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成为北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重要场所。这就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北京大学红楼。如今在红楼旧址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带领人们回顾新文化运动的那段动荡但曙光渐露的年代。
百年历史的见证者
北大红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校舍位于北京市景山东街。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从1916年开始,学校在沙滩兴建学生宿舍楼,因大楼用红砖砌成,故称“红楼”。
红楼楼面呈工字形,砖木结构,连同地下室共五层。东西宽100米,主楼进深14米,东西翼楼南北长各34米,总面积1万平方米。1918年8月建成后,改为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成为北京大学文学院所在地。当时红楼的一层是北大图书馆,二层是行政部门和学生的大教室,三楼和四楼是教室、饮水室和教授的休息室,地下室是北大的印刷厂,《新潮》杂志等进步刊物就在这里印制。
日军侵华时期,红楼曾被当作日本宪兵队的队部,地下室成为囚禁、迫害革命志士和爱国人士的监狱。1945年8月,日本投降,北京大学在此复校。1952年北京大学举校迁往西郊燕园。1961年3月,北大红楼被评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开始筹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并于2002年4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同年12月,成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12月,北大红楼暨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成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仁人志士的汇聚地
北大红楼自其建成后就与众多仁人志士结下不解之缘,比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于1916年12月26日受命担任北大校长,办公室就位于红楼二楼(现208室)。他按照西方国家的大学模式和教育方针,对旧式北京大学进行整顿和改革,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主张各种思想“兼容并包”,提倡学术民主。他要求学生一定要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他还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
蔡元培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同时,他还支持新文化运动,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正是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转变了校风和学风,成为中国大学的一面旗帜。对于蔡元培的功绩,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这样评价:“在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中,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人,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位。”
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新文化运动的其他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陆续到北大执教。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五四运动的总指挥、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就曾担任北大文科院学长,从事文学院的管理工作。
来自安徽安庆的陈独秀,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自第二卷第一号(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而这本杂志也被看作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当他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后,《新青年》编辑部也由上海移到北京。从1918年1月开始,《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人都是编辑部成员,同时也是主要撰稿人。一个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文化阵营就这样形成了。该阵营的每个成员大都接受了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些思想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早期马克斯主义者活动圣地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样在北大红楼工作过。1918年1月至1922年12月,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当时李大钊办公的地方就位于红楼一层东南角,外屋会客,里屋办公,宽敞明亮却朴实无华。据说当年红楼的不少师生都喜欢到这里和主人聊天,并给斗室起了个雅号—饱无堂。任职期间,他对北京大学图书馆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把一个旧式藏书楼变为现代大学图书馆,因此被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
李大钊不仅将现代的管理方法引入北大,同时也在红楼开启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之路,其《庶民的胜利》等名作就是在这里写出的。1920年3月,他在这里同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讨论了建党问题,并介绍维金斯基去上海会见陈独秀,从此拉开了建党的序幕。之后他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了避开审查,他们用“马尔克斯”这个名字代替马克思,政府当局将其和研究人口的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相混淆,也就不干涉了。1920年10月,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李大钊办公室正式成立,取名为“共产党小组”。北大红楼自此成为北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重要场所。
红楼一层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位于西头31号的第二个阅览室,那是毛泽东担任北大图书管理员时曾工作过的地方。1918年10月至1919年3月,毛泽东在这里任职。他每天登记新到报刊和阅览人的姓名,并管理十余种中外报纸。也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受到了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参加了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受到了新文化精神的感染,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
与此同时,钱玄同、刘半农、杨昌济、胡适、马叙伦、马寅初、李四光等名流均先后在这里任职任教,当时的北大学生傅斯年、徐志摩、邓中夏、朱自清等众多风云人物也在红楼留下足迹。
如今,步入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展室中不仅陈列着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的任命状、提出“兼容并包”思想的手稿,以及李大钊、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信件,还有五四爱国学生散发的传单,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人的合影,按原样复原的办公室以及墙角放置的中华民国国旗等。看着这些珍贵的展品,仿佛能听到那些忧国忧民的有志青年在讨论救国良策,看到满腔热血的爱国学生不畏牺牲走上街头。他们的爱国主义行为将永远被铭记于心,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文 / 杨艳艳
本文作者:看北京(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