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上吊前五天 厚葬魏忠贤尸骨于碧云寺 平反还是追悔?不尽然野史趣闻
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哪一天自缢于煤山的?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在崇祯吊死前的5天,即十三日,崇祯皇帝突然给十二监中的内官监下了一道口语:厚葬魏忠贤!命人秘密地将魏忠贤的遗骸厚葬于香山碧云寺。这是一件令人惊讶诧异之事。将死之人,为何有这样反常的举动呢?反映出他当时怎样的思想境界和心路历程呢?

影视剧里 崇祯的最后时光
(一)兄终弟及,天启帝临终遗言:“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由检没当一回事,反其道而行之。
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临死前叮嘱即将继位的弟弟朱由检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弟弟朱由检却没有放在心上,或不以为然。
魏忠贤号称九千岁,结党营私,贪权纳贿,虐杀异己,可称明朝一场浩大的内乱。但是魏忠贤有手腕,敢担当,能够排除党争的干扰,使朝廷机器能够正常运转,是个“理政强人”。
崇祯即位不到一年,以霹雳手段铲除了魏忠贤的党羽,一纸诏书将魏忠贤贬去安徽凤阳守陵;魏忠贤在今河北阜城的旅馆中自缢而亡,崇祯又下令对他分尸;其阉党260多人或处死,或流放,或终身监禁......

影视剧里的魏忠贤(左)与王承恩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大兵包围京师,京城危在旦夕。太监曹化淳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对崇祯说了一句话:“使忠贤在,国事必不至此!”这句话,使崇祯想起哥哥朱由校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这句话,心起波澜,思绪纷飞.......崇祯铲除魏忠贤党羽,是他一生引以为傲的政绩。但魏忠贤死了之后,十几年来国事仍然糜烂,天数气数耗尽,一天天走下坡路,天下没有太平,万民没有乐业,明朝没有富裕强大。
兵部尚书杨嗣昌曾主张对清朝议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未尝不是绝招。然而不慎泄密,朝野沸腾,君子们“大义凛然”,说什么也不能跟夷狄议和,切莫丢祖宗的脸......
崇祯曾考虑迁都南京,暂避李自成的兵锋,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也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支持南迁与反对南迁的吵作一团,朝廷上终日空发议论,什么事也没干成......
他反复问自己:真的错杀了魏忠贤?
不可否认,魏忠贤在处理朝政大事上的清醒和果断,在维护大局的关键问题上很有作为,能有效制衡或制约东林党。比起身边饱食终日庸庸碌碌的大臣们要强几百倍。如果魏忠贤在,虽无法扭转积重难返国势日衰的大趋势,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让大明迅即覆灭。

三月十七日,大顺军攻破北京外城
(二)崇祯是在渲泄一种平常人的情绪,是在平衡一种自我心理,是在寻求一种心灵的慰籍。
崇祯上吊前五天下令厚葬魏忠贤,说明17年前被赐死时是“薄葬”了——分尸,当年把魏忠贤分尸,说明仇有多深啊!弄死了一个太监,对皇帝来说就象踩死一只蚂蚁一般,何故17年后如此?魏忠贤的尸骨可能风化了或被野狗啃咬下肚了,都找不全了,拿什么厚葬?
首先,皇上通过这个举动,是一种象征意义。就像下罪己诏,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崇祯这一动作,可解读的内容太复杂太叠加了,既是做给自己的,也是做给别人的。要说忠诚度与智商力,跟了自己33年的太监王承恩,不亚于魏忠贤。有人说崇祯之所以亡国,是杀了魏忠贤之故。简直能胡谄,即使魏忠贤执掌内庭还是九千九百九十九岁,明朝照样灭亡,这是天数,也是气数。

天启皇帝与魏忠贤
其次,是对兄长天启皇帝的一种愧疚之情的另类告慰。是一种追悔,悔不当初。
通过17年的天悬地转变幻无常与物是人物,崇祯面对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大顺军即将围攻京城。危难思能臣,可能,他最有可能是想起了自己的哥哥朱由校,天启皇帝死后是兄终弟及,在临终前特别交待弟弟朱由检:要善待魏厂公!可是17岁的崇祯年青气盛,没听懂兄长的话中之话、言外之言,没几天三下五除二收拾了魏忠贤阉党势力,先将魏忠贤发配南京守孝陵,中途赐死,尸骨弃于破庙之外。之后又平反重用东林党人,国家如此不堪,假如当时听了兄长的话,留任魏忠贤,可能会……人在无望之时,总会追悔,总会假设,总会反思。
最后,崇祯是在自我原寡与自我慰藉。私心太重之人往往如此。
现在,国破家亡之际,崇祯自然领悟到兄长朱由校——一生干木匠活却把朝政治理得井然有条。而自己拼了命地干活,我拿青春赌明天,仅罪己诏都下了8份,向天下臣民谢罪意诚,可还是愧对朱氏祖先,江山飘摇欲坠,自己到了地底下,怎面对祖宗朱元璋?如何向兄长交待?于是乎,惺惺相惜的感慨油然而生,愧对列祖的情愫沛然而发,恨不当初的追悔跃然心头——只有,用厚葬魏忠贤,聊以寄托对兄长的愧疚之情,也是短暂的自我原寡与自我慰藉,仅此而已。

疑似的 魏忠贤墓地
本文作者:我本狂草人(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