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被盗石烛台已追回 惊扰吊死煤山的明代末帝崇祯可咋办野史趣闻
要说起咱昌平最著名的文物古迹
明十三陵绝对是当之无愧
最近明十三陵有点火
准确的说是明朝最后一任皇帝
崇祯帝的思陵成为了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
因为这里丢东西了
思陵内一对石制烛台失踪
不过万幸的是
4月8日北京警方通报
专门盗窃石刻类田野文物的犯罪团伙
已经被警方抓获
三名嫌疑人均已归案
被盗的烛台也被警方追回
本篇文章转自
【新京报即时新闻】、【北京青年报】、【法制晚报】
【颐和吴老老师】、【北京昌平新浪微博】
【平安北京新浪微博】、【康威凯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微信公众账号】
在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明十三陵思陵石五供烛台被盗 到底咋回事儿
2017年3月20日
法制晚报一则标题为
崇祯思陵烛台被指“失踪”的报道
引起了网络上众多文物爱好者的关注
思陵烛台被盗一事就此浮出水面
思陵被盗前照片
思陵被盗后照片
2017年4月5日
北京市昌平区官方政务微博
北京昌平发布微博信息
通报明十三陵思陵石五供烛台被盗情况
3月20日昌平区政府得知
明十三陵石五供2件烛台被盗后
立即组织公安力量成立专案组开展侦破
进一步消除文物保护中的安全隐患
2017年4月8日
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
平安北京发布微博信息
通报十三陵思陵文物失窃案案情
称已抓获3名犯罪嫌疑人
起获两个思陵石五供烛台
明十三陵思陵被盗石五供烛台 到底为何物
对于明十三陵思陵被盗的石五供烛台来说
它或许是无数已丢失、已被破坏的
珍贵文物中
比较幸运的一个
因为最终它被警方追回
相信多少天之后
它还可以重新回到思陵院子中
它自己原先的位置上
对于石五供烛台
或许我们了解的并不多
它怎么就成为了文物盗窃者眼中的猎物呢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石刻专家刘卫东介绍,五供属于宗祠庙宇所用器皿中的常供。通常中间是香炉,旁边两侧是灰筒,用来弹烟灰,最外面两侧是蜡扦(烛台)。
在家祠和寺庙里,多采用铜、瓷或者木制的,并摆放在供桌上。宋朝以后,因民俗风气大涨,被广泛应用于陵墓之中。
因为怕被偷盗,所以陵墓中的五供多使用石头制作,所以又称石五供。但思陵的这个石五供要比十三陵的其他石五供等级更高,刘卫东解释道,十三陵的大多石五供都是放在大供桌上,但思陵的则是放在地上,因此相对而言体量更大。
而陵园内的石五供,因为构思巧妙,雕工细致,成为思陵的主要景点。
探访明十三陵思陵 拜谒吊死煤山的崇祯皇帝
明思陵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崇祯)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规制最小的一座陵墓,其原因就是崇祯在位时天寿山已经找不到“吉壤”,最后陵寝选在了蓟州凤台山即后来的遵化清东陵所在地。
无奈还没来得及等动工就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逼死在煤山寿皇亭之下,最后李自成将其和周皇后一同草草葬于先死去的田贵妃墓地,也就是现在的思陵。
思陵也是多灾多难,尽管顺治入京后重修了思陵,而且乾隆年还将其陵门开间一改三、享殿开间三扩五,加建了明楼、宝城等,但是思陵还是没有躲过土匪的几次盗劫,民国期间地上建筑也被拆用。
另外田贵妃的陵寝由于道士和堪舆师选址不当,崇祯皇帝和周皇后死后也跟着“沾了光”,思陵所在地是个“雷区”,不知何故,不懂气象不敢乱说,气象专家也多次来此会商此地成为“雷区”的原因。这里经常遭到雷击,陵寝周边的松树都是断头树,均是雷击造成的。
前些年神路上的神道碑的碑额也被炸雷击中,碑阴的螭首被击毁,据说明楼上的碑亭也是被雷击毁的。
思陵现在只剩下遗址,前些年只是修补了宝城、陵墙,陵门、享殿和明楼均没有复建,不过残破的基址倒也彰显历史的沧桑和崇祯皇帝的坎坷人生。
思陵的石刻还是有别于其它陵园的,尤其是石五供和石碑。
石五供分为前后两部分,前是五个相互独立的供器,与明代其他各陵共用一祭台不同,正中为香炉,雕为四足两耳的方鼎形,上面浮雕饕餮纹。
左右为烛台,台腹四面雕刻人物故事。
最两边的是花瓶,瓶腹、瓶项略呈圆形,亦浮雕饕餮纹。
后面的祭案上放有石雕供果五盘,分别为桔、柿、石榴、寿桃和佛手。
最里面的建筑是思陵的明楼,登上明楼既可俯瞰整个思陵,也可以看到埋葬着崇祯皇帝、周皇后和田贵妃的青冢。
思陵有石碑三统,分别是神道碑、圣号碑和恭纪盛典碑。
神道碑和圣号碑的纹饰雕刻一致,均是碑首作四螭下垂式,碑身左右雕升龙,碑座前雕五龙,后雕五麒麟,左右雕母狮背负小狮图案,母狮前还有小狮或作戏球状,或伏于母狮身下作哺乳状,这是象征古代官爵中太师、少师的一种吉祥图案。
神道碑碑阳篆额欶建,下刻清顺治年间大学士金之俊奉欶撰写的碑文。
明楼内的谥号碑碑阳篆额大明二字,下刻庄烈愍皇帝之陵七个大字。
本文作者:昌平记忆(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