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有座潘美墓(二)野史趣闻

2018-11-04 18:08:44

民间以及一些演义说潘杨结怨缘于三件事,一是当年杨业在北汉刘钧手下为将时与北宋主帅潘仁美交战,把潘仁美杀得大败,杨七郎还一箭射中潘仁美,要不是北宋大将高怀德及时解救,潘仁美可能就一命呜呼了。

二是杨业归宋后,潘仁美的儿子潘豹奉旨设擂台比武选将,被杨七郎打死,因此潘仁美怀恨在心,视杨家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与杨家作对,必欲除之而后快。

三是潘仁美妒忌杨家将的战功和威名,嫉贤妒能。杨家将的存在,抢了他的功劳,成为他邀功请赏的障碍。

潘仁美将女儿潘素蓉(戏剧中叫潘赛花)送进宫去,被封为西宫娘娘,他因此而成为国丈。有了皇帝做靠山,他权势熏天,经常借机打击杨家将,陷害忠良。还有一说,潘仁美私通辽国,密谋推翻宋室江山,就必须除掉杨家将。

事实上,在杨业归宋前,潘美和他各为其主,战场交手互有胜负。《宋史》记载,公元979年,北宋进攻太原,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当时杨业为太原主将。宋军在太原之战中以少击众,杨业兵败后躲在壕沟里,靠城上垂下的绳索逃生,十分狼狈。此战胜利后,潘美知幽州行府事。班师回朝以后,又被任命为三交都部署,屯兵守卫边防。

也就是在这一战,宋军收服了杨业,并没有杨七郎射伤潘美的事。因杨业与契丹打交道30多年,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为了加强北部边防的力量,宋太宗将他调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隶属大将潘美部下,潘美是三交都部署。代州和三交都在今天的山西,当时是抗辽前线,杨业与潘美是因为抗辽的共同需要才走到一起的。

公元980年3月,十万辽军进犯雁门关,当时镇守代州的杨业只有几千兵马,双方力量相差悬殊。危急时刻,老将军没有慌乱,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和过人的胆识,亲率少量骑兵从代州北面西陉寨出发,抄小路直逼雁门关北口,从辽兵背后突然杀出。辽军做梦也没有想到宋军有如此奇妙的一招,一时间阵脚大乱。潘美与杨业合击辽军,大获全胜,辽军损失惨重。驸马萧多罗当场毙命,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被活捉。 雁门关战役的胜利固然源于杨业的有勇有谋,也得益于主帅潘美的密切配合。杨业归宋至战死共八年时间,其中有七年时间和潘美合作。后来多次作战,潘美一直是杨业的上司,二人的合作还是相当不错的。说潘美私通辽国,更是不可能的事了。

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武惠王潘美有六个儿子,一个养子,都在朝为官。他对子女要求严格,家教极好,史书上没有什么有关劣迹的记载,也不是像民间所传的那样叫潘龙、潘虎、潘豹什么的,更不存在潘豹设擂台比武,被杨七郎打死的事儿。他的长子潘惟德为宫苑史;次子潘惟固为西上门阁门史;三子潘惟正为光禄大夫、西京作坊史;四子潘惟清为崇仪史;五子潘惟熙任平州刺史,并封为武惠王,娶秦王赵廷美之女为妻;六子潘惟文过继给潘美的胞弟潘骞公为子,镇守九江;养子(侄子)潘惟吉,即后周纪王柴熙谨,官至天雄军驻泊都监、刺史(将军)。虽然有潘美这个靠山,但为人处事礼法有度,自我要求比较严格,宋人对他评价很高,称其“勤敏”。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九月被派往辽国给辽圣宗祝寿。进入北境后,疾病发作返回,宋真宗派遣潘惟吉的儿子潘承裕乘坐驿站的马匹前往迎接。大中祥符三年(1010)二月,惟吉抵达雄州去世。宋真宗命令潘惟吉的弟弟潘惟清飞驰前往护理丧事,由官府操办丧事。

潘美的十三个孙子有十一个在朝廷为官,潘仁佑为越州太守,潘仁裕为吉水太守,潘仁正为福州太守,潘仁温为河中太守,潘仁表续潘骞任镇守九江,潘仁矩阁门袛侯,潘仁显黄门侍郎,潘仁俭石门录事,潘仁宽毫州佥判,潘仁忠翰林承官,潘仁郁为开封府官,还有一个孙子做了上门女婿。孙辈只有一人没做官。写书人故意将当祖父的潘美与孙子写成了同辈分的人,在潘美姓和名中间加入一个孙子的行辈字“仁”,变成了“潘仁美”。

潘美侄孙、东染院使、浔州剌史潘惟吉之子、东头供奉官潘承裕(字师锡,开封府开封县人。天圣五年即1027年7月6日去世,享年43)娶忠武军节度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秦正懿王审琦之孙女(嘉祜四年即1060年4月1日去世,享年七十有三)。熙宁二年即1069年4月22日合葬于河南府洛阳县北邙山。潘承裕有六子,长子潘夙,次子潘震任左侍禁,余四人皆早世。潘夙,字伯恭,授仁寿主簿。知韶州,擢江西转运判官,转提点广西、湖北刑狱。知滑州,改湖北转运使、知桂州。入为司封郎、知昭问馆,历度支监铁副使、知河中府,迁光禄卿、知荆南、鄂州,卒于70。夙以将家子,而能留心旁务,用当其才。潘夙子潘必正为举人,词人,有《潘必正词选》流于世。女三,长婿内殿制李宗回,次驾部员外郎傅道,再次库部员外郎王乙;潘美曾孙、供备库潘孝严之子潘意娶神宗之小女徐国公主(生于元丰七年即1084年,崇宁三年即1104年,19岁时许配给了潘意,政和五年即1115年去世,时年31岁,追封贤静长帝姬)。

潘美并不是宋太宗的老丈人,他们之间是儿女亲家的关系。公元983年,宋太宗赵光义将潘美的八女儿潘氏(16岁)赐婚给韩王赵恒,封为莒国夫人。六年后,端拱二年(989)五月,潘氏逝世,享年仅二十二岁,未留下任何子女。 宋真宗赵恒即位后,于至道三年六月,追封潘氏为庄怀皇后,改谥为章怀皇后,葬永昌陵之侧保泰陵。

除此之外,已知的还有一女嫁大理寺评事张昭允。

《宋史·张昭允传》记载:(张昭允)卫州人,以父张秉恩荫试大理评事。潘美妻以女,奏换右班殿直。端拱初,契丹内侵,任命为雄州监军。因战功晋进西上阁门副使。真宗时,任命为镇、定、高阳关行营马步都钤辖。因都部署傅潜胆怯按兵不动获罪,昭允也被削夺官爵长期流放通州。景德二年(1005),起用为楚州团练副使,改右神武将军。大中祥符元年(1008)去世,有子张居中、张居正。

据资料载,钟轼字景秀,号敬轩,随潘美伐南汉,南汉平任防御使,是潘美的三女婿。潘三小姐墓在宋防御使钟轼祠旁的一座小山冈上。

潘美还有一女嫁彰武军节度使、中书令、济阳郡王,赐谥号为武惠、太师、尚书令,累封冀王、鲁王曹穆公曹彬四子曹玮。其余不见诸于史书。

潘美孙女、曾孙女嫁、玄孙女分别嫁赵氏皇室之后裔:潘美之孙女、子潘惟正之女嫁孙赵元佐之子赵允诚,不幸早亡后,葬于河南府永安县南訾乡漫流村;潘美孙女嫁宋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之曾孙赵世仍(1047-1068年);潘美曾孙女、平州刺史潘惟熙之孙女、阁门祗候潘仁炬之女嫁赵匡胤第六世孙、次子赵德昭玄孙、蓬州刺史赵令超;潘美五世孙女、赠左武卫上将军潘惟熙之曾孙女、故左班殿直潘承仅之孙女、故东头供奉官潘孝安之女嫁太宗五世孙、故右屯卫大将军之子、魏宫皇弟殿直赵士穁,死后袝葬于河南府永安县。潘美孙女嫁直史馆乐史曾孙、给事中、赠礼部尚书乐黄目孙、卫尉寺丞,赠工部侍郎乐定国之子乐湛;潘美之玄孙女嫁王懿曾孙、王谅之孙、水部员外郎、内园使王克之子、赐进士及第、权吏部尚书,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王震。

潘美年青时风流倜傥,胸怀大志,而且为人厚道,素有仁心。北宋诗人王巩的文言笔记小说《随手杂录》和王铚的笔记小说集《默记》中均记载,赵匡胤夺取皇位初入宫时,见一宫女抱着一个小孩,问之,宫女答道:'是世宗的幼子。'赵普等人冷冷地说;'去之!'。潘美在后面用手掐着殿上的大柱,低头不语。此时,后周开国上将军、检典尚书、荣禄大夫、上柱国、赞治尹、北宋越国公卢琰脸色铁青,圆眼相瞪,挺身而出,冒死向赵匡胤进言说:'昔时尧舜授受,不废朱均(即朱丹、商均,尧、舜的儿子),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赵匡胤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太祖问潘美:'你认为不可以么?'潘美支吾着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不安耳。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赵匡胤一听觉得潘美说的很对,而且赵匡胤也是宽容之君,就说:'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潘美谢恩之后就将其中一个孩子(纪王柴熙谨)抱回家中,改姓潘,取名惟吉。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这个孩子长大后也在朝为官。宋真宗时被派往辽国给辽圣宗祝寿,途中病逝。

另一个孩子(蕲王柴熙诲)由卢琰抱回收养。卢琰觉得麻烦将要临头了,于是,他与柴世宗的驸马孙帷温(浙江永康人)密谋,将柴熙诲收为义子,改名为卢璇,同时向宋太祖提出了归农致仕的要求 ,退出朝廷远遁山林(浙江老家),并将女儿卢锦嫁给他,娶妻生子。

潘美和卢琰分别为柴氏保留了一脉。

关于潘美的结局,史书上记载,雍熙四年(987),潘美又复旧官,任检校太师、真定知府,后世称潘太师。淳化二年(991),改任都部署、并州通判,加同平章事。对于杨业之死,潘美有愧于心,郁郁寡欢,数月后去世于太原兵营之中,临死都在镇守北境。终年六十七岁。宋朝举国哀悼,赵光义下令罢朝二日,并追赠潘美为中书令,赐谥号为武惠。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获享配置于宋太宗庙附祀,后又追封郑王。

就是这么一位功勋卓著、德高望重、忠厚仁义的开国功臣缘何成了世代贬斥的大奸大恶之臣呢?最早将这种想法变成文章的人,是宋朝的大文豪苏辙。

宋元祐四年(1089 ),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在路过杨无敌庙时,他写了一首《过杨无敌庙》,诗云: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删嗟独畏人言。

驱驰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在这首诗句中,苏辙将杨业比作晋朝的大将军周处,把潘美比作迫害周处的奸臣司马肜,主张杀了潘美以谢天下,以告慰忠魂。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在杨业死后的第65年曾为其后人杨琪写过一篇《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并且指出杨家将故事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广泛流传。

北南宋时期,百姓面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政府,更加敬仰和怀念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痛恨卖国求荣,屈膝投降的奸佞小人。

到了元代,人们苦于异族的歧视和奴役,渴望有像杨家将一样的英雄人物率领人们驱逐异族统治,摆脱民族压迫,这样就出现了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以及南宋遗民徐大焯所著的《烬余录》的文学作品,杨家将故事形式又有了新发展。

明朝中后期,朝廷积弱,外敌虎视,这种局面与宋朝何其相似,杨家将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另一方面,明政府也非常推崇杨家将,希望借此宣扬忠君思想。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之下,民间艺术家在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改编出历史演义小说。无名氏的《杨家将演义》、纪振伦的《杨家将通俗演义》《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加上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传》,这些书基本把杨家将故事定型,为后来的戏曲和说唱文学提供了丰富素材。明清两代,戏曲舞台上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剧目竟有三百六十出之多。据说慈禧太后非常爱看杨家将的戏。看后觉得潘仁美还不够奸佞,就下旨让文人们继续改编剧本,直至将潘仁美刻画成今天戏剧舞台上那个灰脸奸臣的样子才满意了。

在知识和文化以及大众传媒极度匮乏的封建社会中,一本书、一出戏,一段评话,都会给读者和听众留下深刻的烙印。通过文化艺人的极力渲染,潘仁美这个历史人物就被牢牢地钉在大奸大恶之臣的十字架上,其影响力和普及程度也是当时的作者(编者)们所始料不及的。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朝花夕拾杯中酒(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