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北伐,不但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还毁掉了三位名将野史趣闻
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发动了对辽国的第二次北伐。这一次北伐不但没有按打算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且损兵折将,毁掉了曹彬、潘美、杨继业等三员名将。
一、毁掉曹彬

宋太宗的这次军事行动兵为三路。东路军的统帅是曹彬,但是诡异的是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曹彬,居然犯了几个小儿科的指挥错误,使东路军失利,不得不撤军。曹彬为什么会指挥失当呢?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说曹彬治军严格,管束有方,是政治委员式的领导,但是指挥打仗是外行,所以战斗一打响,就漏了馅了,原来第一名将徒有虚名。第二种解释是宋太宗喜欢越权指挥,军队在前线的一举一动,他都要远程操控,使得曹彬放不开手脚,不能机动灵活。曹彬是个忍辱负重的人,皇上指挥错了,又不能把真相说出来,只好自担责任。一般人认为后一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些。
二、毁掉杨继业

东路军失利撤军后,皇帝下令让西路军也撤退,在撤退过程中,监军王侁逼杨继业出战,潘美不加阻止,使杨继业孤军深入,全军覆没,杨继业绝食殉国,这是个人人尽知的故事。我们所要问的是,王侁为什么要害杨继业?我的理解是:北宋的军人大多数都是跟随宋太祖赵匡胤开基创业的老革命。赵匡胤当皇帝,他们都有功劳,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益集团。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当皇帝,实际上这些军人并不心悦诚服。上次北伐,赵光义被耶律休哥打跑了,这些军人就趁机立了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皇帝。偏偏这时候杨继业在半路上救了赵光义,把皇帝送回来了。客观上就造成了杨家将是二皇帝的人,其余的军人都是大皇帝的人,这样两个阵营。王侁是什么人?他的爸爸王朴是柴世宗“先南后北”战略的献策者,是后周以及北宋前期的领导层中的核心人物,。王侁是“高干子弟、官二代”。他讽刺、挖苦杨继业这个“降将”是有资本的。杨继业作为一个外来户,对于大皇帝、二皇帝的宗派之争毫不知情,无可奈何地成了牺牲品。
三、毁掉潘美

潘美是一代名将,灭南汉、灭南唐战功卓著。他和杨继业关系也不错。在西路军进军时潘为正,杨为副,连战连捷,夺回了燕云十六州中好几座城。潘美在王侁逼杨继业出战时,没有阻止;在杨继业战败时又没有支援,铸成了大错,成了千古罪人。我们要分析的是潘美为什么这样?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潘美的地位尴尬,不好说话。潘美是老资格的军人,在陈桥兵变时他就是积极参与者,因此他属于赵匡胤集团。他的女儿,嫁得了赵光义的儿子,他和赵光义是儿女亲家,他又属于赵光义集团,两头骑墙,弄好了左右逢源,弄不好两头受气。所以潘美不敢和王侁弄僵。其二,对结局的残酷估计不足,没有估计到杨继业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一点王侁也不会估计到,他也仅仅是让杨继业吃点苦头,就像落后的工人们挤兑劳动模范一样,绝不会卑鄙到借刀杀人。这一次北伐,毁了三员上将,北宋元气大伤。从此在军事上再也没有主动权,光剩下挨打了。
本文作者:鸣秀金融(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