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亲自创办的北洋海军,为何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不堪一击野史趣闻

2018-11-04 15:06:02

北洋水师是清末建立的近代海军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一支海军,它是由李鸿章亲自创办,悉心经营,努力维护的军队,曾经以大小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多人的强大军事实力排名东亚第一,世界第九。它是李鸿章的骄傲,大清实力的象征。然而,如此强大的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竟然全军覆没,这也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北洋海军这么不堪一击?促使我们要拨开重重的迷雾,寻找历史的真相。

首先,从战略方面来看:日本制定了详细的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明确方针,而北洋水师在战略上主要执行李鸿章的“保船制敌”方针,尽量避免和日军正面冲突,直接导致的后果是黄海海战失败,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的避风港中,将黄海的制海权白白的送给日本。军备方面:一是吨位。 北洋水师只有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吨位为7000吨,其余军舰都在3000吨以下,而日本军舰的吨位在3000吨以上的就有9支,军舰的总体吨位远远超过北洋水师;二是航速。北洋水师航速慢,缺少巡洋舰,平均航速在14.5-15.5节之间,而日本大多是巡洋舰,航速均在16-18节左右,而且日本舰队中航速最高的吉野达22.5节;三是火炮配备。北洋水师火炮195门,射速每1分钟1发,日本火炮268门,均为速射炮,每分钟5-6发; 四是炮弹质量。北洋水师所使用的多为实心弹“穿而不炸”,日军炮弹含有烈性炸药,命中后爆炸产生巨大伤害,飞溅的弹片可以杀伤舰上的人员并且可以燃气大火;五是兵力投入。日军在此次战役中投入军队12万,威海保卫战中,登陆的日军就有3万多,而清军总体兵力虽然超过日本,但正规军八旗兵早已腐朽,基本上不能打仗,清军唯一依靠的就是淮军,主力有5万人,除去镇守炮台和要塞的,机动部队只有2万多人,而且武器装备落后,寡不敌众。

其次,党派斗争方面。清朝后期党争严重,其中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翁同龢的清流派认为李鸿章的北洋海军为私家军,多次挑拨李鸿章与光绪的关系,并提醒光绪、慈禧要加强戒备,多次弹劾李鸿章的避敌怯战,胆小懦弱,北洋海军军官畏战投敌。在翁同龢主管户部时,严禁北洋海军添加新的军舰、火炮、炮弹等军事装备。这直接导致北洋水师新式军舰无力购买 , 火炮弹药配备不齐,军舰老化无法维修,海军军费的锐减最严重的后果是军备松懈,与日军积极备战形成鲜明对比。而且清流派还多方干预北洋军务,调任与李鸿章有矛盾的李秉衡任山东巡抚,李巡抚上任后更是直接参与北洋防务,指手画脚,多方掣肘,但当日军进攻刘公岛时,他却拒不发兵,导致刘公岛成为孤岛,最终陷落。


再次,军事作战素质和军纪方面。北洋水师指挥军官虽然大都是从外国学校毕业归来,但学习门类不全,学习范围狭窄,水师平时远洋航行训练少,在训练中缺乏刻苦精神,管带教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且指挥层战术落后,缺乏指挥意识,在战争中队形呆板,各自为战,协同作战不强,而且作战心理素质弱,如方伯谦在丰岛海战时作战英勇,但到黄海战役时却临阵逃脱,究其原因就是被日军打败后心生畏惧,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开战时心慌意乱,日军未进入射程,竟匆忙下令开炮,导致阵型混乱,不力攻战。更为严重的是军纪败坏。《北洋水师章程》有明确要求,总兵以下各官员终年住在船上,不允许建衙及公馆。而实际情况是提督丁汝昌带头在刘公岛开店设铺敛财,其余管带更是在船舰附近兴建私宅,妻妾成群,嫖赌成风。主帅李鸿章听说后也只是大加申饬了一番,没有严肃处理。


最后,封建体制方面。封建体制的劣根性就是从统治者到地方官员都是君主至上思想,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权更谈不上保证。甲午战争都已迫在眉睫,而真正的统治者慈禧还在从清朝国库中拿银子修建颐和园,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还记得自己的利益不应受损失,根本不会管北洋海军是否需要投入银两完善军备,军队是否具有战斗力,人民是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封建王朝既没有法律约束,又缺乏道德底线的制衡,只是在苟延残喘,支撑着即将倾倒的大厦。

北洋海军的覆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它既是封建制度的殉葬品,也是国人开启民智,走向富强的试金石。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继往开来,自立立强。

本文作者:清谈点点滴滴(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