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身边的一颗炸弹,李隆基上位之后,第一个就要将她除掉野史趣闻
唐朝的权力斗争一直都是受我们后来人关注的政治大戏,这期间,唐朝政治场上的女性是不可忽视的,其实,在唐朝历史上备受瞩目的女政治家可不止武则天一位。
这其中,还有一位在当时万丈光芒的女政治家就是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了。史书没有记载太平公主的名字 ,现有人根据《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说到太平公主,我们或许会感慨于她的命运多舛。可以说,在少年时期的备受武则天恩宠,青年时期政治生涯的春风得意都与她后来悲惨的下场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造成太平公主下场惨烈的直接原因则是自己的侄子——李隆基。
在武则天晚年,朝堂上的政治是十分黑暗的,大家都在明里暗里的为自己的利益相互争斗。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争斗点就是太子之位应当属于谁。武则天在立太子时其实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她不希望自己费尽千辛万苦所建立的武周王朝又回到李氏子孙手中,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若立了自家人为太子在死后又进不了宗庙。
因而,在立太子这个问题上,武则天可以说是一点也不辞辛苦地立了又废,废了又立。
但是,在自己驾鹤西去之后还是唐中宗李显登上宝座。此时,太平公主逐渐走到幕前,积极参与政治。她受到李显的尊重,李显曾特地下诏免她对皇太子李重俊、长宁公主等人行礼。而李显这个人在武则天的所有儿子当中是最软弱的一个,自小李显就不喜欢不擅长于政治斗争,因此,即便是登上了皇位也只能受人摆布。而最直接能够控制他的人就是李显的发妻——韦后。
那韦后作为一个后宫妇人就真的能够指点江山吗?
反观唐以前的历史,女人当政的事例是非常少的。不论是汉朝时期的窦太后还是北魏王朝的胡灵太后都没能开诚布公的走到大臣们的视野当之中,那么,为什么韦后还敢这么干呢?
实际上有如下几点可以提供解释。
第一,唐朝我们都知道是个社会风气十分开放的时期,这样的风气自然给了女人相对平等的机会。更何况,提倡三从四德都是宋朝以后的事情了,可以说,在此之前的中国封建社会都并未给女子带上“脚镣”。
第二点,则是唐朝是靠武力建立起来的。我们说隋朝过后就是唐朝,而李渊之所能能够得天下,并不止是因为他勤政爱民。战争是收复天下统一的前提,而武力是赢得战争的必要手段。
再后来,李世民为登上大宝也是设计玄武门之变。可以说,他的玄武门之变也为他的后代提供了一个“榜样”。然而,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他的各个皇子为了获得太子之位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先后发生过几次叛变。这就让李唐王室子孙都有这样一个印象,那就是只要有了武力有了精兵,那么,得到皇帝宝座就不是什么难事。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直接给韦后提供了示范,那就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成功。
可是,以韦后的实力要做第二个女皇帝是很困难的:在朝堂上由于自己随李显一直漂泊在外,因此,没有培植自己的势力。第二个是韦后在宫中呆的时间没有武则天长,她玩的都是武则天玩剩下的。不然,怎么会想到和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联手杀害唐中宗李显,然后,自己称帝呢。
但是,她没有想到的是,大臣们在没有武则天的压力之后,就顺理成章的拥护李唐子孙——李显做皇帝。而太平公主作为一位优秀的女政治家以其灵敏的政治嗅觉看出了这场变故将来的走向。可以说,太平公主作为在武则天熏陶下长大的人不可能没有野心,虽然,之前她已经小试牛刀,并培养了自己的势力但还远远不够。
而此时,就是她展现自己手段收获自己政治果实的最佳时机。
她果断的做出决定,帮助侄子李隆基平反了叛贼韦后和安乐公主,并亲自扶持李旦上位,算是成为了李旦成功登位的最大功臣。最后,也得偿所愿的得到了唐睿宗李旦的青睐,成为了唐历史上唯一在外建府的公主,晋封万户,为唐朝公主权势之顶峰。
但是,唐睿宗也是个软骨头。
况且,朝中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势力巨大,基本已经把这个皇帝给架空,留他在这里不过是要有一个名头而已。而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也在此之后就撕破脸皮。太平公主也想像武则天一样,而李隆基相比之下就冷静得多,一直都是向太平公主示弱,让太平公主小看自己,实则,他自有另一番打算。
之后,李旦则试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政治平衡,以避免伤害到任何一人。于是,太平公主是越来越嚣张,在朝中以及其快速的行动笼络自己的势力,但是,却没想到自古的儒家思想摆在那里,李旦虽然懦弱但也看得出来他的野心,就直接让位给了李隆基。
最后,太平公主兵败自杀。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开启了开元之治,也结束了从626年玄武门之变九十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
很多人说李隆基是无毒不丈夫,连自己的姑姑都要杀害,太平公主兵败后就算不绞杀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但是,太平公主在李旦在位时期对付李隆基的招数差点让李隆基回天乏力,拥有这样手腕的女人不除掉迟早都是颗定时炸弹。
可以说,要怪也只能怪太平公主生在那样一个时代,无法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政治天赋。
参考资料:
『《旧唐书·武攸暨传》、《新唐书·列传第八》』
本文作者:山川文社(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