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安石说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是鸡鸣狗盗之首?野史趣闻

「贵州味道 纯正匠香」
辩论赛,或多或少我们亲身体验过,或是亲眼目睹过,正方提出一个观点,反方反驳此观点。一场精彩的辩论赛,题目一定是经过仔细推敲后,正反双方都可以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诠释的。
其实辩论在古代很流行,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争鸣,难免会观点不同而进行反驳摩擦。也留下了很多辩论的经典,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当然不只是亲自在现场进行辩论,还有一些驳论性的文章。

说起文章便有长有短,长文章可以将观点阐述的很清楚。但短文篇则是最难的,短短几十个字就要将观点和举例表达清楚。
很难不代表没人做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写下《读孟尝君传》,全篇只有4句话,88字短小精悍,却成就古典文学最早的驳论文,不得不佩服王荆公的功力。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第一句话“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阐述大众对孟尝君的评价,这便是《史记》中司马迁的论点,世界上的人都认为孟尝君很受能士的认可,纷纷前来投奔,门客不计其数,而最终孟尝君也是依靠这些人离开了虎狼之秦。
第二句话“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直接抛出自己(王安石的)的观点,对第一句直接驳斥,王安石首先承认孟尝君能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投奔,承认孟尝君正是依靠这些人才逃离秦国。但他认为孟尝君也只是一群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他的门客不能称得上是“士”,孟尝君身后跟着的那些人,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并没有什么真本事。

第三句话“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点出齐国当时的国力很强,不虚秦国,如果能真正得到一位贤士,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在南面制服秦国,
第四句话“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最后反复论证自己的观点,正是因为孟尝君的门客里面都是些鸡鸣狗盗之徒,所以才会让天下真正的贤达之人寒了心,自然也就成为不会归属于他的原因了。

从反驳的角度来说,第一句先将正方观点提出,第二句围绕此观点进行反驳,细节落在门客这个点上。第三句采用迂回战略,大谈若得一贤士后齐国的境况会有何不同,提出反问“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最后水到渠成的将反方观点进行论证与强调,逻辑严密,反驳有力,自然水到渠成。
我们来分析一下王安石说的有没有道理,首先他说认定孟尝君能礼贤下士,在自己的封地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逃亡的犯罪,很多人归附了他,他散尽家财给这些门客丰厚的待遇,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

再根据这种假定给孟尝君定性为鸡鸣狗盗之雄,再提出自己对“得士”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孟尝君其实并未“得士”。王安石以为孟尝君不能“得士”,那是因为他招贤纳士不分好坏,收罗很多的不法之徒,表面礼贤下士,其实很难得到真正的贤士。故王安石认为鸡鸣狗盗之徒出入孟尝君的门下,这正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那里的原因。”
似乎王安石这样一说很有道理,纵观孟尝君的一生,可以说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身为齐国贵族,却多次损害齐国的利益。为了一己私利,轻率地联合几国发动战争,可以说战国时期的格局成了他谋取私利的有利条件。也因此,他才能依托薛地,建立一个国中之国,而齐王还没有办法惩治他。
有趣的是,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政见不同,在很多事上分歧都很大,但对孟尝君的评价却非常相似。

将他的门客比作鸡鸣狗盗之徒也是有移居的。当时孟尝君要逃出秦国,他的手下竟然用盗窃这种方式帮助他。当他经过赵国时,仅仅是因为几个人说他身材瘦小,他的门客竟然直接对平民出手。
孟尝君礼贤下士,非常关注宾客的生活,而真正的贤士关注的岂止是吃饭穿衣?他们更关注的是建功立业,像韩信出身卑微,由萧何在市井中发现,推荐给当时的汉中王刘邦后,才成就了一番大业。而在孟尝君这里,似乎大家的目的只是能帮助孟尝君离开秦国,没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真正的贤士是不可能来投的,能吸引到的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罢了!司马光也认为,孟尝君招揽食客,不分贤愚,不辨善恶,纯粹是欺世盗名,欺辱君王,蒙骗百姓,实在是奸雄。

全文短小精悍,除去标点符号,只有88字,却非常有理有据的驳斥了“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的论点,可谓神作了。
-END-
图片来源:网络
◆ ◆ ◆
来源:匠风部落(jiangfengbuluo)


匠风酒,滴滴都是酿酒大师
经过长时间精心呵护的珍藏佳酿
本文作者:匠风部落(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