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战国四公子之平原君赵胜野史趣闻
【导语】
战国末期,面对越来越强大的秦国,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络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而最为著名的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战国四公子
司马温公引用了扬子《法言》:
“或问信陵、平原、孟尝、春申益乎?”曰:“上失其政,奸臣窃国命,何其益乎!”表明温公对四公子总体持否定态度。
我们用四篇文章,按照《资治通鉴》中的出场顺序,依次说一说著名的战国四公子。
在秦昭襄王拜会孟尝君田文之际,赵王封其弟赵胜为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
三耳之辩
平原君好养士,门下食客几千人。其中有个叫公孙龙,善于辩论,平原君尊他为座上宾。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与公孙龙辩论“奴婢有三个耳朵”的观点,公孙龙辩解十分精微,孔穿无以对答,一会儿就告辞了。第二天他再见平原君,平原君问:“昨天公孙龙的一番论述头头是道,先生觉得如何?”回答说:“是的,他几乎能让奴婢真的长出三只耳朵来。说起来虽然如此,实际上是困难的。我想再请教您:现在论证三个耳朵十分困难,又非事实;论证两个耳朵十分容易而确属事实,不知道您将选择容易、真实的,还是选择困难、虚假的?”平原君也哑口无言。第二天,平原君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再和孔穿辩论了,他的道理胜过言辞,而您的言辞胜过道理,最后肯定占不了上风。”
白马非马
邹衍路过赵国,平原君让他和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观点。邹衍却不愿参与,他说:
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 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缴纫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
他认为如果用繁文缛节来作为平均,用巧言饰辞来互相诋毁,用华丽词藻来从偷换概念,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就会妨害治学的根本道理。那种纠缠不休,咄咄逼人,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作法,有害君子风度。当时在场之人都齐声叫好,从此,那个善辩的公孙龙便受到了冷落。
拔擢赵奢
赵国的田部吏赵奢收租,平原君家不给,赵奢按照律法杀了平原君家里管事的九个人,平原君十分恼怒,想杀了赵奢,赵奢说,您作为贵公子,如果纵容家人不奉公守法,导致法纪削弱进而国将不国,平原君深以为然,还举荐了赵奢。

平原君赵胜
毛遂自荐
秦国攻打赵国久未下,赵国这边派平原君向楚国求救,平原君准备挑选文武双全的20人一起,但怎么挑都只挑出了19人。有个叫毛遂的人就向赵胜自荐。赵胜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而你在我这里已经三年,仍是名不见经传,说明先生没有什么长处。而毛遂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于是赵胜带着他,其他十九个人都看不起。到了楚国,赵胜侃侃而谈,但从早上一直谈到中午,楚王都犹豫不决,毛遂便粉墨登场。他按剑而起,对平原君说话,平原君怒斥,说你算个什么东西,主人说话下人别插嘴。结果毛遂非但没有下去,又上前到楚王那里,对楚王声色俱厉:
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也。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之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楚王才说同意出兵,而毛遂还不死心,叫人取鸡狗马血,与楚王在大殿上宣誓抗秦。后来平原君叹息说:“胜不敢相天下士矣!”
庇护魏齐
秦昭襄王任用范雎为相,范雎在魏国时曾受当时宰相魏齐之辱(后面我将用一篇文章单独讲范睢),于是威胁魏国要杀了魏齐。魏齐于是逃到赵国,躲在平原君之处。秦昭襄王得知后,修书邀平原君宴饮,平原君不敢不从。到了秦国之后,昭襄王要平原君交出魏齐,平原君却回答:“在富贵时结交的朋友,都是为了贫贱时所预备的;魏齐既然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也不会交出来,何况他现在不在我那里。”拒绝了秦王的请求。
秦王于是扣留了平原君,威胁赵孝成王交出魏齐,赵王于是紧急发兵包围平原君的宅第。魏齐趁夜逃出,拜访虞卿,虞卿认为赵王无法说服,带着魏齐逃奔魏国向信陵君求助。信陵君一开始不愿意见他们,魏齐得知此事后,自刭身亡;赵王于是取魏齐头送到秦国,平原君才得以回国。
另外一个魏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是平原君赵胜向魏国求救,魏无忌实施的,我准备在讲魏无忌的时候详细说。《资治通鉴》中没有单独评价平原君,我个人到是觉得,平原君赵胜比起其他几位公子而言,实属平凡。
本文作者:小白读资治通鉴(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