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子与徐悲鸿的结缘,成为佳话令人惊叹野史趣闻
吴道子
丨芃芃
《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白描人物长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一直被传为是一代画圣吴道子的冠世巨作,因场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结构之精确,神情之华妙,构图之宏伟壮丽,线条之圆润劲健,而被历代画家艺术家奉为圭臬。 但你们知道吗?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与这幅名作有着一段不解之缘,对于这幅画,他的评价极高,两次倾其所有购买此画。虽然徐先生一生藏画无数,仍将它视作自己的生命,认为“世界所存中国画人物无出其右。”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1937年5月,当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兼教授的徐悲鸿,应香港大学的邀请赴香港举办画展。一天,徐悲鸿经人介绍去一位德籍夫人家去看她收藏的中国字画,因为这位女士打算出售。当她亲手将四箱字画一一打开后,徐悲鸿看了第一箱,又看了第二箱,从中挑出了几件他欣赏的佳作。看到第三箱时,徐悲鸿眼睛陡然一亮,一幅很长的人物画卷奇迹般地出现在他的面前,以至他展开画卷的手指都因兴奋而颤抖。他当即提出用手头仅有的一万元现金买这张画。德籍夫人从徐悲鸿急切的情绪里感觉到了这张画的价值,又有些舍不得。徐悲鸿又提出愿意再加上自己的七幅作品,作为交换。最终德籍夫人同意了。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徐悲鸿在《八十七神仙卷》跋文中写道,此卷之艺术价值“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可与希腊班尔堆依神庙雕刻,这一世界美术史上第一流作品相提并论,并将其定名为《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钤印:“悲鸿生命”(朱文方印)徐悲鸿还刻了一枚“悲鸿生命”印钤于其上,随身携带。但不想,1942年5月,徐悲鸿在云南躲避飞机轰炸,此画遭贼窃。幸运的是两年后此画又现身成都,徐悲鸿再次以重金购回。1948年他为此画重新装裱,补写被窃贼挖去的跋文,重钤“悲鸿生命”印,又请张大千、谢稚柳、朱光潜等人题写跋文。
此后,《八十七神仙卷》一直为徐悲鸿所保存。1953年他去世后,夫人廖静文将此画捐献给国家。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但引人注目的是,《八十七神仙卷》一直没有被纳入艺术史,这可能与它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判断一直没有定论相关。一开始,徐悲鸿、张大千、谢稚柳三人一直认为《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唐画,这从他们的题跋中可以看出。但另一位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则代表了另外一种反对观点,他认为这幅画应为南宋人之作。杨仁凯作为国家文物局教材的《中国书画》一书的编撰者,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还有一位学者李松,他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最早提出这张画的作者、时代问题,画家和鉴定家的意见是不统一的,像徐悲鸿、张大千、谢稚柳等这些画家,他们从时代的气息的感知的角度,认为《八十七神仙卷》的风格应该接近唐朝的传统;可是像徐邦达、杨仁恺这一类的鉴定家们是从题跋等一些细节来讨论,认为应该是宋朝的。但关于这一个问题,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答案。
本文作者:耕乐堂文化(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