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梦江南好——可怜杨广野史趣闻
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
这本来是杨广作为一个懵懂少年对歆慕佳人的离别赠言,谁料却客死江南成为绝命华章。
胡适说过,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可以根据各自的想法和目的进行各种粉饰,以至于我们想探究历史的真相就得扒开层层粉底才能看到那真实的一面。
也有人说,中国有两本历史,一本是给皇太子看的,一本是给老百姓看的。顾名思义,各自目的不同,其内容定然不同。执笔者也往往带有某种倾向性,写出的所谓史实与真实背道而驰。
中国历史,其实有很多被人,尤其是被后世史书给严重抹黑形象的人,比如说商纣王,也比如说隋炀帝等。
一直以来,我宁愿直呼杨广的名字,也比称他隋炀帝更显得尊重。
这是一个悲剧英雄,是他亲自结束了近两个世纪的南北朝动乱史,其文治武功,不比唐宗宋祖差。
然而,自古胜者为王败者寇,李唐王室的历史对这位杨姓表哥却没有那么客气了,自其夺得天下后,就开始了不遗余力对杨广的抹黑工作。那么有几个问题我就想搞清楚:
第一,杨广真的如史书般那么横征暴敛吗?
从正史来看,杨广在大业五年前,几乎堪称帝王之典范,而大业五年后,却是跟疯子般的发展民生工程,包括开凿运河、开科取士、营建东都、扩张疆土等。
可惜想象,当时的杨广,在结束长时期的动乱,完成了自秦汉以来第二次全国大一统的雄心壮志,截止到大业五年,中国的经济达到古代史的巅峰,人口超过890万,国力是开元盛世的三倍。
有这些数据支撑,一心想有大作为的杨广便开始了其梦想之旅——大兴土木工程。
一条纵贯南北四千里的京杭大运河从开始到修成仅仅花了6年时间,作为生在帝王家的杨广,他不需要去关心民间疾苦,因为有更高的理想去支撑他完成它的宏图霸业,也许一想到这条不但可以促进南北物质和文化交流,而且能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给江南运输和水利带来无限便利,润泽后世的大运河,其豪情壮志则可将所有的痛苦抛诸脑后。
他只是因为见惯了前朝朝代频繁更迭,想跟时间赛跑而已,并非真正的横征暴敛,罔顾民意。
第二,杨广远征高丽真的是穷兵黩武吗?
同样是远征高丽,唐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的行为怎么能被后世理解,而唯独杨广不能呢。
在远征高丽之前,杨广曾三幸江都、两巡塞北、三临涿郡、一游河右,还亲自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南诏、琉求等国,究其原因,只是因为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期,大量中国国土被少数民族实力所占据或瓜分,对于历代帝王来说,死国不失寸土,这是所有帝王所共同遵循的原则。
杨广的错就错在在同一个时间段,几乎同一个区域内调用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多边作战,从而导致力不从心。尤其是后来三征高丽失败之后,更对其人生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天不假人,杨广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导致了其帝国的分崩离析,没有开疆辟土的伟绩,辛苦操劳换来的确实屡战屡败,将士士气低落,国民看不到前景,那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任何一个雄主都难以抗住如此打击。
于是,自第三次远征高丽失败后,杨广整个人性情大变,开始逃避似的躲在江都宫中,大门不迈二门不出,自暴自弃。
第三,杨广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个人享乐吗?
中国古代帝王有个墨守成规的规矩,那就是皇帝在世便为其自己建陵寝,毕竟在那个迷信的时代,所有达官贵人都希望死后能够永享富贵。而作为统一盛世的继承者杨广来说,他在位的十四年,征集了数百万民夫,开辟了数以百计的民生工程,同时多次展开对外作战,但唯独没有一兵一卒是被他调去为自己修建陵寝的,这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都是极少见的。
更有甚者,无论是国都大兴城,还是东都洛阳,或者在江都,随处都有杨广的寝室宫殿,但是整个杨广执政的十四年中,他仅仅只有四年是待在自己宫中的。
他开凿大运河,是在营建东都洛阳之后,从政治、经济、军事上考虑,他马上下令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在经济中心逐渐南移的当代,进一步加强了对东方和南方的控制,同时也是为了从南方漕运粮食和便利对东北用兵。
政体来讲,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杨广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可以不计较个人得失,去追寻他千古一帝的梦想,然而,时势造英雄,时势也能毁英雄,盲目的自大和扩张,权利的无节制直接导致了杨广的悲剧下场。
千古大业一挥手,南柯一梦亦惘然。隋皇有意
十四载成就千古大业,历五代枉受积毁销骨。做隋皇虽总梦江南好,
本文作者:老毛谈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