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父亲的逝世,才是他和左宗棠闹掰的导火索野史趣闻
曾国藩是文质彬彬的理学家,城府很深,克己复礼的功夫堪称一流;左宗棠是武健书生,有霸才而行王道,率性豪宕,不会作假,也不愿作假,高兴活出自己的天然本色。
曾国藩和左宗棠同为晚清重臣,同为湘人,又同属湘军,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曾一度倾心相交,但却最终失和,史称“曾左交恶”。那么两人为何失和呢?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首次闹掰,缘于曾国藩“夺情事”
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父亲过世,按封建丁忧制度,曾国藩当应回家奔丧,然而此时战事吃紧,按照清政府对丁忧制度的“补充规定”:督、抚、司、道等军务在身的要员,如钦命不准离职,则不得擅离职守。
曾国藩他一方面上书朝廷,请丧假;另一方面,不待朝廷回复,他先斩后奏回到了湖南老家。曾国藩觉得有义务也有必要向朋友们介绍这次拒绝夺情的情况。于是,回去不久,他写了一封信给左宗棠。
左宗棠毫不体恤曾国藩的用心与苦衷,回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谴责曾国藩:
“忠臣之于君也,不以事不可为而奉身以退,其任事也,不以己之不能而他诿之……但谓匆遽奔丧;不俟朝命,似非礼非义。”
曾国藩看信后自然是气坏了,于是对左宗棠置之不理,以无言来强烈抗议。一年之后,两人才又“交欢如初,不念旧恶”。
曾国藩与左宗棠真正存在失和,其实在击败太平天国时
在攻破江宁(南京)后,曾国藩听信众将所言,认定洪秀全之子洪福瑱已经死于乱军之中,江南战事即将结束。
可是没过多久,太平军残部窜入湖州,左宗棠侦悉洪福瑱仍为军中在职领袖,于是密疏奏报朝廷。曾国藩听闻这一消息后,怀疑左宗棠别有居心,因此十分恼怒,腾章加以驳斥,说左宗棠夸大其词,有故意邀功请赏之嫌。
此时,闽浙总督左宗棠已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又岂肯无辜受责?他具疏自辩,洋洋数千言,辞气激愤,指斥曾国藩欺君罔上。
这样一折腾,事情就闹大了,清廷正在用人之际,也不好出面评判谁是谁非,干脆降谕旨两相调解。
真的是失和吗?障眼法的论据很难成立
汉族重臣功高震主,要免遭满清皇室的猜忌,就必须将屡试不爽的障眼法用好用足。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左宗棠向来刚直,断不会为自保而演戏,即使演也只能演得了一时,演不了一世。左宗棠晚年以骂曾国藩为乐事,每天大骂小骂不断,有时骂得连客人都听不下去而逃走。曾国藩虽然自觉“拙于口而钝于辩”,对此只能“以不诟不詈不见不闻不生不灭之法处之”,但也是不能原谅左宗棠。
“我平生最讲求的就是‘诚信’二字,他居然骂我欺君”,曾国藩晚年对左宗棠当年举报他的事还是耿耿于怀。即使当初真是左曾二人联手演戏,在曾国藩主动裁军后,已不构成对朝廷的威胁,那么这出戏也不必没完没了地演下去。
粗略看一看曾国藩和左宗棠之间的交谊始末,我不禁为大人物感到悲哀。彼此地位高了,面子反而薄了,受了伤,那道“创口”就很难愈合。
争来争去,争些什么呢?无非争口闲气。
本文作者:刀墓手札(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