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丨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野史趣闻

2018-11-03 23:04:23

01.孝感动天,虞舜

唐尧(yáo)时代,一个叫舜的人是瞽叟(gǔ sǒu)的儿子,瞽叟是个瞎眼老人,非常不讲道德,舜的母亲也爱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他的弟弟叫象,更是骄纵凶狠,对待舜非常不好,三人多次想加害于舜!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舜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对父母和弟弟却无丝毫怨恨之心,始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舜尽管最后还是被赶出家门,在历山脚下耕种,由于舜孝感动天,每当他耕耘的时候,有大象来帮忙耕地,有鸟儿来帮忙捉虫!他的孝行也影响了周边无数百姓,人们都愿意与他结邻而居,舜的孝顺贤能也传到了当时的皇帝尧那里,尧通过侦查发现确有其人其事,就排了九个健壮的男子去帮助他,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做妻子,还将皇位禅让给了他!

诗颂:队队耕春象,纷纷耕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下。

02.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尽管刘恒当了皇帝以后,薄太后有很多宫女服侍,但汉文帝依然如往常一样孝顺母亲!有次薄太后患重病有三年之久,汉文帝除了在朝堂处理国家大事后都是每天守在母亲身边,亲自看护,日夜不停,实在困了就在母亲的病床旁边打个盹。每当宫女煎好药他一定先尝尝是否已经煎到位才亲自细心给母亲喂药!汉文帝刘恒的仁孝也传遍天下。

诗颂: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03.啮指心痛,周朝曾参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有次他去山中砍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在家里没有东西招待客人,但是曾参一直还没有回来。他的母亲实在没有办法了,忽然想起一个办法,因为母子心血相通,就咬破了自己的一个手指。曾参在山中忽然觉得心痛,担心母亲在家有事,就急忙赶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04.单衣顺母,周朝闵子骞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他生母死的早,父亲又娶了一个女子生了两个弟弟。后母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偏爱,对闵子骞却非常不好。常常把他当做佣人使唤,呼来唤去。好的东西都是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给闵子骞的都是最差的。冬天来了,后母用上好的棉絮给自己的两个孩子做了棉衣,给闵子骞的衣服里面用的是不保暖的芦花。闵子骞却还是对父母孝顺有加,没有怨恨。有一天父亲让闵子骞一起推车出去办事,他的衣服单薄无法御寒,浑身冻的打颤,父亲查看以后,知道后母刻薄,心中大怒,立即回家要赶走后母。闵子骞此时不但没有倾诉以前后母的种种不公平待遇,还为后母求情,他说,母亲所在,只我一个儿子受点冷,若是父亲把母亲赶走了,那三个儿子都得受寒冷的苦了。后母听了非常感动,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后悔和惭愧,从此以后,对闵子骞也如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

诗颂: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05.负米养亲,周朝仲子路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他家里很贫穷,吃的都是自家地里黍薯类的粗粮。他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饭,常常把黍薯背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换成大米,再从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来。父母过世后,他去南方游历经过楚国,楚王敬慕他的才识和人品,让他在楚国做了大官,每次外出跟随的车马有一百多乘,给他赏赐的米粮也数不清楚。但他虽然有了高官厚禄,地位名望,却是怀念父母在世的时候,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06.卖身葬父,汉朝董永

汉朝的董永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子。他家境贫穷,自幼丧母,后因战乱迁居,父亲去世后没有父亲的安葬费,董永就卖身给一个富人家里打工来凑够安葬父亲的钱。丧事办完后,董永在去主人家做工的半路路上遇到一个气质非凡的女子,愿意嫁给董永为妻,一起去主人家帮忙打工。富户的主人一定要让他们纺织布三百匹才可以回家,董永心想这要多少年才能完成啊!哪知道他的妻子速度太快,自用一个月就完成了。于是董永高高兴兴的带着妻子回家,走到他们相遇的地方,那个漂亮的女子向董永告别离开,原来她是一个仙女,为董永的孝心感动,特来人间帮他完成做工的。后传出一段牛郎织女的佳话。

07.鹿乳奉亲,周朝郯子

周朝一个姓郯的人,非常孝顺,父母年老的时候,眼睛不好,看不清东西,需要饮用鹿乳来疗治。但是他们不知道鹿跑的很快,头上有角,很难接近。郯子就找到一个鹿皮穿在身上,在深山老林之中历经好多困难终于混进了一个鹿群中,弄到了鹿奶,高兴的往家里走,但他身上披着鹿皮,一个猎人以为是鹿,拿着弓箭瞄准他,危急关头连忙向猎人大喊,别射我别射我,我不是鹿,我是人。猎人听到他说话,走上前来,听郯子说明了事情的原委,非常感动,一个劲的夸他是个大孝子.

08.行佣供母,后汉江革

后汉时期,有个叫江革的孝子,小时候父亲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难。那个时候天下战乱不断,一天江革听到战乱就要来到他们村子,担心母亲会受到惊吓,就背着母亲别处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便放其离开。当他们逃难到江苏下邳这个地方的时候身无分文,衣服鞋子全破了,饥寒交迫的江革就去给人家做佣工,赚的钱都用来给母亲买生活的各种必需品。自己却舍不得花一分钱,依然穿着破烂的衣服和鞋子。后来,母亲还是去世了,江革一面思念母亲,一面惟恐母亲九泉下孤独,就悲伤地住到了母亲墓旁,日夜相伴,睡觉时连孝服也不脱。后来有人见到他的孝行深笃,就举荐了他做“孝廉”(孝廉: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由各郡推举那些孝顺清廉的人充任官职),最后还做到了谏议大夫的官(谏议大夫:掌议论的官)。

09.怀橘遗亲,后汉陆绩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在他六岁那年随父亲陆康去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很多橘子招待他们,陆绩偷偷在怀里藏了两个。等要回家跪地拜辞的时候,橘子掉在了地上,这时候袁术还以为陆绩是个孩子太喜爱橘子才偷偷藏了两个,就问,陆绩啊,你是来做客的,客人怎么能把主人用来招待你们的橘子偷藏回家呢?陆绩红着脸也不好意思,意识到自己行为不妥,都是一时自顾自的想着孝顺母亲呢,于是他就向袁术表示歉意,原本他也不想,只是母亲最喜欢吃橘子,可是家里的这个季节买不到橘子,所以就想将两个橘子带回家给母亲吃。袁术见到他小小年纪竟然如此有孝心,大为惊讶,就又送了他一些橘子带回家。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0.乳姑不怠,唐朝唐夫人

崔山南,名琯,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他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龄大了,牙齿也掉光了,需要用牙齿咀嚼的食物都不能吃,每天都只可以喝稀饭。长孙夫人的媳妇,也就是崔南山的祖母唐夫人。唐夫人见婆婆每天只能喝稀饭没有营养,她就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后,来到堂屋用自己的乳汁给婆婆喂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几年过去了,长孙夫人虽然没有吃过米饭但是身体一直很健康。人老了,终究有一天病了,长孙夫人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把家里所有的人都叫到身边对大家说,唐夫人对自己的一片孝心自己才能活到今天,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报答她,只希望子孙媳妇,能够像她孝敬我那样,来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1.恣蚊饱血,晋朝吴猛

吴猛,晋朝濮阳人,在他八岁的时候就懂得了孝顺父母,家里的事情都抢着做,不想让父母受苦受累。那个时候他们家里很穷,买不起蚊帐一类的东西,夏天的时候,屋里蚊子很多。人一躺下来很多蚊虫就飞来叮咬。蚊虫趴在吴猛的身上的时候,他从来都不抬手驱赶,眼睁睁的看着这些蚊虫咬自己,心甘情愿看他们吸血。为什么啊?他是傻子吗?不怕疼吗?原来,他想的是,父母和他一样也没蚊帐,既然不能完全打死这些蚊虫,那么如果他抬手赶走这些蚊虫,它们一定会飞到父母那边咬父母!原来他这样做是为了父母不受蚊虫叮咬之苦!

12.卧冰求鲤,晋朝王祥

晋朝的王祥,幼时丧母,父亲娶了继母朱氏,继母待王祥很不好,还常常在他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诬陷王祥。坏话说的多了,王祥的父亲也信以为真,连父亲也变得不再疼爱他了。但是王祥依然对父母孝顺如故!继母患病的时候,他衣不解带的伺候着。继母想吃鲤鱼,寒冷的冬天,河上面都已经结冰了,实在没有办法,王祥就解开衣服,赤身卧在冰上向上苍虔诚的祈祷。忽然厚厚的冰层破了一个缺口,两条鲤鱼从水里跳了出来,王祥知道自己的诚心感动了上苍,非常感激,捉住两条鱼回家去了。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3.为母埋儿,汉朝郭巨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供养母亲,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可复活,不如把儿子埋了,节省些粮食来供养母亲。妻子虽然舍不得,但是为了供养母亲只能痛下心来。在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三尺处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后,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4.镒虎救父,晋朝杨香

晋朝有个女子叫杨香,十分孝顺父母。在她十四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去田间干农活时,忽然蹿出来一只大老虎把父亲拖走了。在万分危急的关头,杨香只想救回父亲,她忘了自己手无寸铁,也忘了老虎的凶猛,直接冲上前去,使出浑身力气,两个小手死死地掐住了老虎的脖子,不肯有丝毫的放松,老虎始终没有办法摆脱,只得把口里杨香的父亲放下后垂头丧气的跑开了,这样杨香的父亲才得以虎口脱险!

15.弃官寻母,宋朝朱寿昌

宋朝的朱寿昌,他的亲生母亲刘氏是偏房,因美貌被嫡母记恨,在朱寿昌七岁的时候终于找到借口让刘氏改嫁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从此母子二人被迫分离了。到了神宗皇帝在位期间。朱寿昌已经做了一个大官,他心中对母亲的挂念越来越强烈,最后他下定决心,辞去官职入秦地寻找母亲,接她回来以尽孝道,发誓寻找不到母亲绝不回来。后来终于在同州找到了他分离达五十年之久的生母刘氏。这个时候刘氏都七十多岁了满头白发,朱寿昌还是一下子认出了自己的母亲,实现了他人生最大的愿望。带着他的母亲回到家中,孝顺着自己的母亲。

诗颂:七岁离生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后,喜气动皇天。

16.尝粪忧心,南齐庚黔娄

南齐时期的庚黔娄,因为孝顺父母,品行高洁,被赐予县令的官职。庚黔娄辞别家人,上任还不到十天,忽然觉得心惊肉跳,冷汗直流,睡不安稳,心想一定是家里出了事情,就急忙弃官回家。到了家中果然父亲患了重病,赶忙问了医生父亲的病情如何,医生说,要想知道父亲病情只要尝一下病人的粪便,如果味道是苦的就比较容易治疗,如果是甜的,医生就无能为力了。庚黔娄不顾其他,尝了父亲的粪便味道是甜的。内心非常忧伤难过,到了晚上,他对着天上的北斗七星祈祷,愿意自己代父亲死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庚黔娄的孝心令很多人为之感动。

17.戏彩娱亲,周朝老莱子

周朝的老莱子,极为孝顺,因为他的年龄很大,人们称他为老莱子!他父母的年龄更大了,不能吃硬的食物,老莱子每次都把饭菜做的很软很软,父母根本都不需要牙齿咬就能吃下去东西。当老莱子都七十岁的时候,他从不在父亲母亲面前说“老”这个字,因为怕说自己老,父母会觉得他们自己显得更老了。为了让父母开心,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心。一次挑着扁担为父母送水,进屋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闹,父母见其状,以为真的是故意摔倒在逗他们开心,二老大笑不止。

18.拾桑供母,汉朝蔡顺

汉朝的蔡顺少时不幸父亲去世,他就把孝心全部用在侍奉母亲身上。他总是把好东西留给母亲,差的东西留给自己。当时,由于王莽篡位自封皇帝,天下战乱,地里的收成又因天灾,很多人都吃不上饭,只能去捡一些桑果充饥。蔡顺每次都带着两个篮子,将黑色的和红色的果子分开装回来。他的家乡当时活跃着一支反抗王莽政权的'赤眉贼',有次这些起义军遇到了蔡顺,看他把桑果按照颜色分开装在两个不同的篮子里,好奇的问他原因的时候,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果是成熟的,味道甜回去给母亲吃,红色桑果还没熟,味道酸,留给自己。起义军被蔡顺的孝心打动,又想到他是因为家里穷没有粮食才来捡桑果的,就从军粮里拿出三斗米和一个牛腿肉给他回家孝顺母亲。

19.扇枕温衾,汉朝黄香

汉朝的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黄香和母亲感情深厚,母亲去世后他日夜思念母亲,白天经常把别人的背影当作母亲,晚上睡觉也常常喊着母亲的名字,左邻右舍的乡亲们都知道这件事,都称赞黄香是个孝子。黄香就把所有的孝心都用在了父亲身上,全心全意侍奉着父亲。夏天炎热时候他就用用扇子扇凉父亲要睡觉的席子和枕头,冬天寒冷的时候,他就提前跑到父亲的床上把冰冷的被窝睡暖和了留给父亲。他的孝行感动了乡人,他孝顺的名声很快传到江夏太守刘护那里,太守见他小小年纪已经懂得如此孝心,就替他向朝廷请求奖赏,赞扬他的孝行。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20.涌泉跃鲤,汉朝姜诗

汉朝有个人叫姜诗,他对母亲极尽孝道,妻子庞氏通情达理,对婆婆百依百顺。姜诗的母亲饮食上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喜欢喝新鲜的江水,一个是吃鱼。可是他们家距离江边很远,每天他们都走很远的路去江边挑水,每次也都走很远的路去抓鱼回来做成美味可口的鱼,孝敬母亲,也常常邀请邻居们一起来陪着母亲一同吃鱼,这样人多还可以聊天,母亲心情就会更好!好几年过去了。忽然一天,姜诗家后面涌出清澈的泉水,泉水的味道和新鲜的江水味道一样,更奇怪的是。每天都有两条鲤鱼从泉水里跳出来。夫妇二人心想这一定是上天赐给他们的,心里大为感激,非常欢喜,从此他们就可以就近取水和鱼孝敬母亲了。

21.闻雷泣墓,三国王裒

三国时期的魏国,有个叫王裒( bao)的人,博学多能,他的父亲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他母亲在世时候,胆子小,王裒知道母亲这个特点,从不让母亲受到惊吓。他的母亲尤其害怕天上打雷,听到雷声就会全身发颤。因此,每当乌云密布就要打雷时候,王裒不管多忙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跑到母亲身边,母亲有了儿子陪伴,才不那么害怕。母亲去世后所葬之地空旷清冷,王裒每遇到风雨雷响之时,就跑向母亲坟前,哭着跪拜母亲,告诉母亲,儿子在旁边,不要害怕雷声…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22.刻木事亲,汉朝丁兰

汉朝有个叫丁兰的孝子,幼时父母双亡,自己没有机会尽到奉养父母的孝心而常常遗憾,想念父母为养活自己一生操劳,自己无法报答心中很是遗憾和不安。他找来两块木板,刻成双亲的像,木像逼真的活像真人一样。他把父母的木像虔诚的供奉在堂上,早晚请安,供奉食物,如同他的父母犹在人间。丁兰的妻子开始时一样孝顺,渐渐觉得只是两个木像有些怠慢起来,一天趁着丈夫丁兰不在家,故意顽皮,用针扎了木像的手指一下,谁知那手指真的顿时流出血来。丁兰回家见木像流泪,料定父母受了委屈,盘问过后明白了事情原委,原来妻子怠慢了父母。丁兰对妻子的行为很是生气,不愿意此后在发生让父母受委屈的事情,把妻子休掉逐出了家门。

23.哭竹生笋,三国孟宗

三国时期的孟宗,幼年父亲早亡,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历经艰苦将孟宗抚养成人。等到母亲年龄大了,年轻时候吃了太多苦,身体虚弱,一次生病很厉害,忽然就想吃竹笋羹,这下可让孟宗很苦恼,时值寒冬天气,竹笋要等来年春天才会长出来,母亲的重病不一定能坚持到春天,孟宗几乎跑遍了所有的竹林也没有找到一个新鲜的竹笋。他实在是想不出来办法,难过的在竹林里放声大哭起来。上天被孟宗的孝心感动,他脚下的泥土忽然迸裂,生出来几根新鲜竹笋,孟宗见上天的帮助,感激万分,带着竹笋回家立刻做了母亲想吃的竹笋羹,令人奇怪的是,母亲的重病在吃完竹笋羹过后居然完全好了。

24.涤亲溺器,宋朝黄庭坚

宋朝黄庭坚,是个有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宋哲宗元祐年间,他已经做到了太史的官职。黄庭坚从小就是一个孝子,长大以后做了大官,还是亲自服侍父母,极尽诚孝之心,每天都亲自为父母洗刷他们的马桶,从来没有一次让别人代劳过,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小编感悟:这些被世人传诵,传遍天下的尽孝模范。无一是做了人不可及的事情,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小节。只要我们把对待父母的每一件小事都细心的一直做下去,就是对父母很好的报恩。

本文作者:中华善德网(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