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蒋经国打虎折戟上海滩 离开前写到“格外凄惨”野史趣闻
从6 月开始,买一个鸡蛋要24 斤法币,一斤玉米面要100 斤法币,法币首尾接连两里半,可买粗布一尺。在美国《今日新闻》拍摄的影片中,一位上海女接线员,月工资43 美元,折合成法币高达4.356 亿元,可怜的女职员几乎拿不动她半个月的薪水。8 月20 日,全国各大报纸刊登《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限期收兑法币、东北流通券,及民间所藏金、银、外币,任何人不得逾期持有。
上海锦江饭店老板董竹君回忆说:“政府下令凡持有金、银、美钞而不拿去银行兑换金圆券者,枪毙;店铺、厂家存货超过两个月者,轻者严惩,重者枪毙。此外,还用种种恐吓手段,说什么他们有自动指金针仪器,金子藏在哪里,针就会指向哪里。当时,人人心惊胆战。”
在当局严令之下,中央银行门前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挤满了等待兑换金圆券的市民。新钞票上,蒋介石的头像第一次代替了国父孙中山。
董竹君在兑换了金圆券之后,因担心贬值,仍暗中囤货。她偷偷地买进足够一年的存货,将之存放别处,又偷偷在半夜做好两套账目,以防万一税务局查账。
在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币制改革的成败将影响全国。蒋介石特意派儿子蒋经国前往督导。
蒋经国
蒋经国早年留学苏联,抗战期间主政赣南,由此声名鹊起。他带领自己一手组建的“戡乱建国大队”来到上海,随后又招募10 000 多青年,组成大上海青年服务队。动员大会上,蒋经国鼓动队员要有武松打虎的勇气,来对付抵制币改的人。上海人称他们为“打虎队”。
“打虎队”与上海警察一道,检查市场、仓库、码头,雷厉风行地实施限价政策,严禁囤积。还组织化妆宣传大游行,押着一批商人游街示众。
轰轰烈烈的“打虎”运动中,上海工商界著名人士荣鸿元等64人,因私套外汇、囤积居奇而被拘捕;上海警备司令部科长张亚民、第六稽查大队队长戚再玉以受贿罪遭枪毙;连上海大亨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也因抛售股票投机,被送上了特刑庭。一时之间,经济改革风潮震动全国。
杜月笙
9 月下旬,杜月笙向蒋经国举报扬子公司囤积物资。扬子公司是由杜月笙与前“行政院”院长孔祥熙之子孔令侃、四川军人范绍增等共同筹建的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股份最多的孔令侃担任董事长。蒋经国无奈之下,只得派人查封扬子公司,拘禁孔令侃。“扬子案”成为上海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新闻热点。第一夫人宋美龄亲临上海,解救外甥孔令侃。在她的电报催促下,正在北平督战的蒋介石也飞来上海,招来蒋经国,说了一句“和为贵”。
孔令侃
“扬子案”最终不了了之。不到3 个月,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即告失败,限价政策取消,蒋经国黯然离开上海。离开前他在日记中写道:“心中实有无限的感慨,几欲流泪。望黄浦江上的晚景,觉得格外地凄惨。”
以上内容来自陈晓卿,朱乐贤所著的《甲子》,《甲子》以央视纪录片《甲子》为基础,以碎片化的记忆,讲述了每12年同一个属相纪年下的社会历史。书中收集了大量报纸、纪录片、个人日记、回忆录等原始素材,真实再现并还原了近60年的人物、场景和社会环境。如果想看本书电子版,可以在阅读类APP掌阅iReader上下载试读。
本文作者:静书架(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