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帝列表,哪个最厉害?哪个最差劲?野史趣闻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汴梁(河南开封),改元建隆。之后,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金国军队包围北宋首都汴京,次年(1127年),北宋被金国灭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这些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1、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即宋太祖(960年—976年在位),宋朝开国皇帝,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之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年幼的周恭帝继柴荣之位。周恭帝即位后不久,960年,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有诗作《咏初日》传世。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2、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979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赵光义两次北伐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政策。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在东京宫中之万岁殿去世,在位共21年,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3、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即宋真宗(997年—1022年在位),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赵恒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帝。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赵恒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在延庆殿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赵恒好文学,擅书法。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励学篇》 。有《御制集》三百卷,今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4、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即宋仁宗(1022年—1063年在位),宋朝第四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初名赵受益。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开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他善书法,尤擅飞白书。有《御制集》一百卷 。《全宋诗》录有其诗。
5、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一1067在位),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宋朝第五位皇帝。赵曙幼年时被无子的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赵宗实。担任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封巨鹿郡公。嘉祐八年(1063年),赵曙即帝位。赵曙为帝之后,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治平三年(1066年),赵曙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 。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在位四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谥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6、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即宋神宗(1067年一1085在位),初名赵仲针,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宣仁圣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生于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治平元年(1064年),赵顼进封颍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赵顼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继位。宋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宋神宗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后颁布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在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御西夏,拓地五州,史称“熙河开边”。变法虽然在前一阶段取得胜利,但守旧势力的攻击并没有停止。于是,神宗开始左右摇摆,勉力维持新政。元丰年间,神宗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使改革有所推进。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宋神宗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深入夏地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元丰五年(1082年),宋神宗又听徐禧之计,筑永乐城,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被西夏打败。宋军的两次战败,神宗希望攻夏雪耻、节省“岁赐”的计划彻底破产。由于对西夏战事的惨败,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宋神宗开始生病,病情恶化。元丰八年(1085年),赵顼在福宁殿病逝,享年38岁,庙号神宗,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葬于永裕陵。子赵煦嗣,是为宋哲宗。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神宗虽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确是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
7、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即宋哲宗(1085年—1100年在位),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为钦成皇后朱氏。赵煦早年历封均国公、延安郡王。元丰八年(1085年),被立为太子,同年即皇帝位,年仅九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帘听政。高氏起用司马光等,恢复旧法,史称“元祐更化”。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开始亲政。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在位十五年。谥号宪元显德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葬于永泰陵。
8、赵佶(1082年11月10日—1135年6月5日),即宋徽宗(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历任镇宁军节度使、司空、昭德军节度使等要职。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宋哲宗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赵佶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经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政治形势一落千丈,后来金国兵临城下,1125年,受李纲之言,匆匆禅让给太子赵桓,靖康之变后与长子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北去。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宋徽宗赵佶驾崩于五国城,时年54岁。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徽宗棺椁被迎回南宋,葬于都城绍兴永祐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赵佶在位25年,在太上皇位1年零2个月,赵佶善书画。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在位时信任蔡京、童贯、王黼等奸臣,败坏朝纲,使得北宋滑向灭亡的深渊,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并还说如“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9、赵桓(1100年—1156年),即宋钦宗(1126年—1127年在位),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赵桓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赵亶,封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年)晋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开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禅让登基,改元靖康。赵桓是北宋历史上懦弱无能的昏君,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驾崩于燕京,终年57岁,葬于永献陵。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宋钦宗赵桓的死因是: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六月,金海陵王完颜亮命宋钦宗出赛马球,赵桓身体孱弱,患有严重的风疾,又不善马术,很快从马上摔下,被乱马铁蹄践踏死。
本文作者:散寒苏(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