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正德皇帝游湘乡,留下那么多故事野史趣闻
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题“第一山”
话说明朝正德年间,皇帝朱厚照(公元1506-1521年)游访江南,途游湘乡。一日,太阳西下,正德皇帝游至湘乡县城昆仑桥慈云寺求宿,他在方丈的指引下走入殿堂内,只见香烟缭绕,几净窗明,诸佛众神,庄严肃穆。皇帝一行餐后歇息不久便入睡,睡至五更时分闻听更鼓响醒,他披衣起床,步出房间只见东方天际渐渐红润起来,便踏上寺前的吊脚街--学门前。他远眺瑞气祥云的东台山麓,然后步入鸟语花香的“杏花园”,颀然命笔题写了“第一山”三个大字。皇帝是观东台山后见其景色秀美,气势非凡而书,应该说本是称东台山为“第一山”。可方丈观后见其字气势如宏,琢磨非凡人所书,遂呈县衙,指定文人再放大字迹,采购祁阳白石锉嵌在“兹云寺”壁右显目处。从此,人们便自然把“兹云寺”这处山当作“第一山”,“第一山有山无柴”的影响弛名海内,邵阳、涟源、宁乡、湘潭一带往衡山朝拜南岳圣帝的人都要绕道入寺进香。
芗泉井台赞“好水”
皇帝在“杏花园”挥笔之后,仍在园内花径赏游,闻得着一股股椒兰香味,他循香气展目,只见不远处有一缕袅袅升起的热气,驻足观注,原来是一个古朴而精致的亭阁,热气是从亭中的水井里喷发出来的,皇帝径直走入亭中看到清澈的井水,禁不住弯身用手捧水喝,那井水如琼浆玉液般一下就弄得他面红耳赤,皇帝起身连声称赞:“好水,好水,此乃芗泉井也!”并挥笔写下“净水净”三个字(见1990年1月20日湖南日报)。此后“芗泉井”有口好水广为流传。清代名人李本鹏作有《芗泉竹枝词》:“烹茶酿酒水泉香,齐代曾闻贡上方,亲见浮图人有几,空留遗址照清湘。”对芗泉井水作了较详的描述和赞咏。清嘉庆刊《湘乡县志》记载:“芗泉井,水香如椒兰,酿酒殊胜,南齐时以之充贡”。说明这个水质特别好,南齐国时皇帝就要湘乡上贡皇宫,芗泉井台就被列为湘乡八景之一。民国时期,湘乡城内有10多人以挑卖芗泉井水谋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湘乡啤酒(现为燕京啤酒)酿酒的水就是这种水。
约试农妇赐地段
湘乡市昆仑桥头原有鲁班殿、关帝庙、包岳殿等古殿,殿前至学前街处有一条约400米长的狭窄麻石路,以前叫殿前街,平时行人稀少,自从皇帝走过之后,人们便叫它“官街”(见湘乡市档案馆所存鲁班殿资料)。那日,皇帝在殿前街走路时,偶遇一农妇用竹筐盛装饭菜去送饭,皇帝见此想试试农妇,便假意求乞,妇人就势在路边采一片荷叶分了一些包给他。皇帝见其心好,甚悦,随即而问妇人住处、职业?妇人答:奴家佃居段口,种植席草卖草为生。她见来人言中有意就反问:官人远道而来是来寻亲还是访友?皇帝说是购了些货,需要买些草绳来捆扎。问她能不能今晚赶搓出些草绳,于明日午时准时送此。是晚其夫将信将疑,加之连日劳累,搓绳甚少,妇人则怕不够搓绳通宵达旦,次日准时送到指定地点。皇帝不称不量,叫随从就地围扯一圈,以绳圈为界,指令赐与妇人。因妇人姓系符氏,皇帝所赐之地界就叫符天段,以后为出进方便,在显护街(现南正街)留置一条过道,起初人们称其为符天巷。由于段状似壶,巷形如壶嘴,故人们又叫它壶天段或壶天巷,两个地名现仍一直沿用。
尸死港边采稗草
一日,皇帝一行游至离城25里外的涟水河支流尸死港(现名石狮江)处,看到小河之水如狮群般咆哮着奔跑着冲向大河,河的两边是绿茵茵的稻田,一老农用在田里扯的一大把青青的嫩稗草在喂牛,皇帝随即叫随从走到田边去扯了一把上来看看,并对着众人说“这草喂牛好,青叶白根,不种自生”。据传正是因为皇帝说了这么一句话,才使稗草生长力强盛,自生自长,极难绝迹。后有人因此调侃道,要是当时知道是皇帝路过,老农不是用稗草去喂而是用禾苗去喂牛,皇帝也断一个“不种自生”又多好呀!那农民就不用种地了。
水桐树当伞
出城过了石狮江继续往上走,走到潭市时,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走的路上是山间小道,前不着店后不搭村,雨来得急,皇帝一行只能急忙就势在路边找一颗大树躲避。 雨下了好一会,皇帝就在树下歇了好一会,待雨停之后,皇帝起身准备离开发觉自已竟冒湿身,高兴地对着这棵为他遮雨的水桐树说:“幸而有此水桐树当了伞,三年可锯板。”因此,后来就有了“水桐树生长之快,就是搭帮皇上当时的断言”的传说。以前农村流行的谁家嫁女都要用水桐树板子做的木箱作嫁奁的习俗,就是为纪念皇上的功德而流传下来的。
红薯当粮
皇帝一行在潭市十里石(榔石)崎岖的坡路上,被山中树影山光的景色所吸引,随从见皇上兴致高就呈递上毛笔,皇帝就在山坡上挥笔书写了“树影山光”四个大字后才往前行游。行至壶天,过了午时还找不到就餐的伙铺,他们个个都饿得实眼走不动了,好不容易看见一农家,随从只得上门求吃的,可主人家已无饭可供,就拿出自家平时吃的红薯给他们。随从只得拿着红薯出门,走到外面溪边洗干净后与皇上他们一起吃起来,可能是饿狠了,也可能是平时在皇宫吃多了肉食,皇帝吃过后觉得口甜肚饱了,感觉甚好,连声感叹:“红薯地瓜好、生熟可食,不用推碾不用臼,可当饭可当菜,老人吃哒福寿康宁,细芽子吃哒丁头虎脑。”自此,红薯当作饭食越吃越开,红薯成了农村栽种面积仅次于水稻的作物,成为仅次于大米的食物。民国年间,湘乡为湖南省12个红薯主产县之一。壶天、月山、翻江、潭市等地栽种最广,有“红薯半年粮”的说法,还有“早餐全猪全羊(蒸整薯),中午芝麻裹糖(米饭掺薯),晚餐吹吹打打入房(煨红薯)的俗语,形象地说出红薯的多种吃法。还有用红薯加工成沱粉作食材做菜吃的吃法。据民国35年《湘乡史地常识》记述:“薯粉,将红薯用水轧榨取淀粉,制成粉皮粉丝,壶天一乡,制粉达200余家,年可出货洋万元以上。”
本文作者:蒋语堂(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