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揭密秦惠文王为什么要杀商鞅?野史趣闻

2018-11-03 14:08:37

《芈月传》播出也有好几年了,虽然开播的时候口碑没有预期的好,但小编看过后,除了有点拖拉和玛丽苏情结,总体都还是可以的。

对于近年来各种电视剧的玛丽苏情结,我是最能理解的,电视剧的观众以女性为主,而女性,无论是十几岁的小罗莉还是三四十岁的半老徐娘,心中总是住着一个渴望人疼爱宠溺的小公主。作为观众,追剧过程,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说明玛丽苏受欢迎,创作人员们才会抱着不放,屡试不爽。

有点扯远了,今天说的是赢驷为什么要杀商鞅?

商鞅这个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中学的历史课本中,有关于商鞅的章节,提到他主要的生平事迹就是“变法”。商鞅本是卫人,那时候可能也流行跳槽什么的,人才流通是正常的事情,觉得自己非常有才华的商鞅到各个国家都投了一番简历,其他君主对他都没有表示出什么特别的兴趣,直到简历投放到秦惠文王这里才被录取,于是留在了秦国效力。

秦国彼时处于弱势,按照《大秦帝国之裂变》的情节展示,已经差一点点就被灭了国,恰巧遇上了千年一出的秦孝公,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有了改变秦国弱小状态的想法和决心,也许强国对于商鞅的那套理论不屑一顾,也许商鞅和孝公找到了某种默契,两人就所有发展秦国的事宜达成了一致,在儒家思想大行其道的治国方针背景下,孝公和商鞅两人慧眼独具的选择了“法制”。

为了取信于整个国家的人,商鞅用浅显、有说服力的实验来推广自己的法制理念,这段小故事很有名,他在一处闹市,竖了根木头,承诺只要把木头搬到指定地方,就能得到奖赏。总算有人将信将疑的照做了之后,果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得到了令人羡慕的奖赏。商鞅从这一刻起,令秦国人开始相信了他的法制。

商鞅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其实,制度这东西,一点都不复杂,无论它多少条,多少款,无论它用多少生涩难懂,咬文嚼字的语言来表达,来来去去就只围绕一样核心,那就是“分配”的问题,

先讲个成语故事“朝三暮四”,说的是一个养猴人,养了一大群猴子,每天要投放很多食物给它们,起先是早上放每只猴子四个粟子,晚上每只猴子三个,有一天,猴子们因为猴粮的问题发出了抗议,希望增加口粮,养猴人财力有限,给不出多余的粟子,无奈之下,想出了个办法,他对猴子说,我给你们调整了一下,今后,每天晚上加一个粟子 ,由三个改成四个,早上就三个好了。猴子们并不会算帐,听说晚上多了一个,非常高兴,欢呼雀跃起来。

财富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只能是东家多分,西家就少分点,来来去去总还是那些东西,东家高兴了,西家就未必高兴,如果给西家多了,东家又不高兴,想要皆大欢喜,似乎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几千年来,君主们一直在寻找这个平衡点,相对平衡的时候,国泰民安,国力中兴,失去这个平衡的时候,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就等着改朝换代吧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土地私有制,废除奴隶制,一个针对财产,一个针对人,两件事刚好把分配关系在那个时代,运用到了完美的地步,人的极积性大幅度提高,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积累了粮食和兵源。

再加上军功奖励这个方案,实行二十等爵制:本来贵族可以凭借他们的身份获得利益,而商鞅的这一措施,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这样,不用付出努力的利益就没有了。废井田、开阡陌,也抑制了奴隶主土地兼并。

由此,本来拥有特权的贵族们恨透了商鞅,但是秦孝公在位时,没有人敢动商鞅,最后,孝公早逝,商鞅的地位岌岌可危,赢驷在这个时候即位,为了安抚宗族中的这些权贵,也其实是想从商鞅手中拿回实权,竖立自己的威信,选择杀了商鞅以平息众怒,并且把商鞅的尸体五马分尸。

从赢驷后来的做法来看,其实惠文王是支持和认可商鞅制定的一系列法规的,并且也是一代非常有作为的雄主,然而在电视剧《芈月传》的开场,赢驷那么轻浮夸张的表情看商鞅被车裂,是非常抹黑赢驷形象的,只能说编剧根本不了解秦惠文王其人。不得不说是这部电视剧的小小污点。

以上为个人观点,如有错漏,敬请指正。

本文作者:吉祥雨影视(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