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灭蜀之战,秦惠文王五座石牛灭一强国野史趣闻

2018-11-03 14:08:19

大秦帝国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和军事实力日益强盛,从一个战国初期被魏国压着打的弱国一跃成为战国第一强国。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俘虏公子卬,夺回了之前失去的部分河西之地;公元前330年,秦国再次大败魏国,收复了整个河西之地;公元前329年,秦国再次攻魏,这一次秦国收复了函谷关以及桃林高地,之前被魏国夺去的土地重新被崛起的秦国一一夺回,特别是收回了函谷关对秦国意义重大。

强盛崛起的秦国引起了关东六国的不安,在魏相公孙衍的发动和主持之下,魏、赵、韩、燕、楚五国第一次合纵攻秦(实际上出兵的只有魏赵韩三国),公元前317年修鱼之战,秦国大败三国联军,歼敌八万余人,第一次合纵失败。

虽然秦国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但是秦国的处境一点也不乐观,几乎可是说周边都是敌人:北方是并不驯服的义渠,东面依次下来是赵,魏,韩和楚国,只有南面的苴国(蜀国的诸侯国)和巴国当时和秦国还算比较友好,但是强大的楚国正在一步步的蚕食和它接壤的巴国,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楚国拿下巴国进而蚕食了蜀国,那么秦国就可以说真的是四面皆是强敌了。所以秦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拿下南方的苴国,蜀国和巴国,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秦国才能放心的解决北方的义渠和关东六国。

先交代下苴国和蜀国的关系:苴国原本和蜀国是一起的,公元前368年,当时的蜀王遥封其弟为汉中侯(当时汉中在秦国手中,是秦惠公时从蜀国手中夺得),并把葭萌关以北的地方一起封给了弟弟,也就是说苴国和蜀国其实一体的。当时苴国实力虽然一般,但是他的宗主国蜀国的实力并不弱,当时在位的是蜀国开明王朝的最后一任国君开明末王(又称芦子霸王),因为蜀国远离中原,战事不多,四川盆地又是天府之国,开明末王当时带甲二十余万,本身又是个不安分野心勃勃的家伙,所以蜀国当时算得上是个强国。

这是其一,其二,秦国想要从汉中进入苴国进而攻打蜀国,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金牛道(又名石牛道),二是米仓道,相对于米仓道尽是悬崖峭壁而言,金牛道地势相对平坦,但是金牛道的末端葭萌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相对而言,还是金牛道利于行军。所以秦国选定了金牛道为大军突进的方向。

虽然如此,但是金牛道日久失修,又崎岖狭窄,不仅不利于大军行进,而且秦国的大型攻城设备也无法通过金牛道运送,也不可能由秦国出面去整修金牛道。不得不说,秦国的国君都是有点流氓习气,不按常理出牌的(比如秦昭襄王日后以谈判为由把楚怀王一国之君骗了过去关了几年,弄得楚怀王客死异乡)。此时在位的是秦昭襄王的老爸秦惠文王,他灵机一动,邀请开明末王到汉中会猎,在会猎的过程中,秦惠文王示敌以弱,处处让着开明末王,并且对他推崇备至,说开明末王英勇无敌等等,末了重头戏来了,秦惠文王豪爽的送给了开明末王五座大石牛。可别小看这五座大石牛,石牛在古代一直是神的化身,也是权力的象征,秦王送蜀王石牛这是对蜀王的认可。

开明末王得到了五座大石牛非常高兴,但是你得运回去啊,开明末王没想那么多,也许是通过这次会猎,他觉得秦国和秦王也不过如此就没放在心上。于是他动用了蜀国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重修金牛道,没想到秦国等的就是这一刻:金牛道刚修好,司马错的大军已经沿着开明末王新修的金牛道一路挺进,进入苴国。在秦军强悍的战斗力和司马错亲自训练的铁鹰锐士攻击下,葭萌关被攻破,苴国灭亡,随后秦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很快灭了蜀国,然后灭了巴国

秦惠文王好算计,以区区五座大石牛为饵,灭了当时的强国蜀国。

本文作者:流云天下(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