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乾州」千年龟城乾州城野史趣闻

2018-11-02 17:06:26

乾县是省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置好畤县,历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数易辖域,几更其名。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

县城由好畤迁今址,置奉天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德宗皇帝采纳了国师桑道茂谏言,扩筑奉天城,令京兆尹严郢带领军士及民众数千人扩建县城。城土用石灰、砂子、硝根混合组成,名

“三合土”,城分内外两部分。子城(内城、奉天旧城)周长5里;罗城(外城,扩建之城),周长10里,高2丈2尺,壕深2丈,宽3丈。外城内有马道宽3丈,城门4个。公元783年,朱泚叛乱,攻占长安,唐德宗仓惶逃至奉天,凭借奉天城高池深,与朱泚叛军对抗7月有余。当时,奉天城实际成为唐王朝的临时都城。朱泚叛乱平定后,德宗回到长安,升奉天为赤县,归京都直辖,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奉天县城按国师桑道茂之意取象玄武(玄武即乌龟),故筑以龟城,北门狭长伸出,称为龟颈,瓮城即龟头,南门短秃为龟尾,东门、西门、小东门、小西门为龟之四足。城内南北什字高秃,酷似隆起的龟背,纵横街巷,宛若龟背上的花纹图案。

在唐代,龟是祥和、长寿的象征,其时筑城以龟,旨在企求祥和、安宁是显而易见的。唐昭宗干宁二年(894),曾以奉天县置乾州。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废乾州,改置酸州。元世祖并奉

天入州,奉天县城复为州城。

据县志载,历代曾对乾州城做过多次修复、加固。其中五代和明清修复较大。明太宗洪武元年(1368)重建城垣;明洪武年间(1574)以砖包砌城墙;明万历二十年(1592),乾州城由初建时的东“迎阳”、西“宝登”、南“延熏”、北“拱斗”四门,增开了“好時”小东门,“率西”小西门;明崇祯五年(1632)补筑城墙;清康、乾年间修补州城;清道光年间,增修城上炮墩;民国九年(19020)二十二年(1933)也曾分别补修城墙。以州署为中心,接通六门之街衢形成南、北二个什字和七条主要街道。东西南北小巷纵横,主要街道巷首均建有阁楼,以是有“九楼八涝池,七十二个半巷子”之称,亦应了九宫八卦的传说。

城内建筑主要有官衙军营:州署、行台、威胜驿、城守营、北校场;学堂书院:紫阳书院、乾阳书院、文明书院、考院、黉学;庙宇:兴国寺、城隍庙、文庙、元帝庙、太白庙,药王庙、泰山庙、马王庙、关帝庙、墩台庙;楼阁:鼓楼、尖楼子、以及巷首门楼、木石牌坊五十多座。

乾州龟城建国初尚保存完好,60年代毁坏较大,现仅存电头西北部分城墙,经勘测,上宽4米,下宽11米,高9米,仍可古城高大雄奇之原貌。关于九楼八涝池七十二个半巷子之称:

九楼是:鼓楼、尖楼子(文昌楼)、桥梓口楼、观音堂楼、将军部楼、上家巷楼、学东巷楼、学前巷楼(黉学门)、鱼肚巷楼(宋家巷南头)。

八涝池是:北街涝池、刘家涝池、仓巷涝池、新开巷涝池、高庙巷涝池、学前巷涝池、东堂巷涝池、郭家巷涝池。

七十二个半巷子是:大正街(正街)、粮食市、观音堂、桥梓口、二圣庙、北一社(北大街北)、西正街、腰铺巷、庙铺巷(西大街西)、草市街(南大街)、东正街、大东巷(东大街东)、顺林巷、老君庙巷、泰山庙巷、菜园巷(彭家圪捞)、马王庙巷、三眼桥巷、桥北巷、桥西巷、桥南巷、桥东巷、香山寺巷、东三关庙巷、太平巷、顺城巷、崔家巷、刘家涝池巷、将军部巷(花口北头)、花市巷(花口巷)、上家巷、东二街(小东巷)、盐店巷、高庙巷、考院巷、风水台巷、东堂巷、兴龙巷(兴龙寺)、文昌巷(文明巷)、学西巷(学习巷)、学东巷、学前巷(簧学门)、史家小巷、儒林巷、贡院巷、郭家巷、元帝庙巷、白衣堂巷、钟楼巷、陈家巷、兴国寺巷、步家巷、段家巷、御园巷、钦马道巷、亓家上坡巷、新开巷、永太巷(黎家圪捞)、新太巷、北马道巷、仓巷、州门前巷、文昌宫巷(文前巷)、北斗巷(柴市巷西头)、柴市巷、柴市东巷、宋家巷、鱼肚巷(宋家巷南头)、南马道巷、三元巷,三元东巷、王家小巷。

如今乾州,天翻地覆,日新月异,昔日的旧貌已难寻觅。写下这篇文字,为的是保存住一份对乾州古城的记忆。

(作者:王秉孝、原乾县档案馆馆长)

本文作者:乾县宣传(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