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农”基地“遇到”曹雪芹野史趣闻

2018-11-02 16:38:02

原文@唱歌的虎 载于中读App

我的小学、中学时代,经常有“学工学农”活动,时间有长有短,小学时一般就一天,中学时有长到一周的,一些班学工,一些班学农,谁学工谁学农各班老师抽签。奇怪的是,我中学所在的班,两次时间略长的劳动都抽到“学工”,每天穿着蓝工装在校办工厂里用锉把一些齿轮内侧的毛刺挫平,觉得没什么意思,倒是挺羡慕抽到“学农”的班,去固定的学农基地住一周,干点农活,过集体生活,觉得挺新鲜。

一些中学同学三十多年后在微信上忆旧,常常会说到当年“学农”的事,干农活啊、睡大通铺啊、吃窝头啊、跟社员联欢啊等等,聊得兴致勃勃,当时曾经觉得苦和累来着,现在则只有温馨的回忆。有的同学聊起,他们去的是北京西北郊的白家疃村,那时住在村里的小学,而那小学里有一个什么庙,也许是古迹。我听了赶紧上网查了一下,还真是大吃一惊。

原来当年同学们住过的小学里的“庙”,真的是古迹“怡贤王祠”,是清雍正年间的怡亲王允祥的祠堂。允祥是康熙皇帝的十三子,康熙的皇子们争皇位的斗争很厉害,允祥支持雍正,他人品也很正,人称“怡贤亲王”。雍正三年(1725年)允祥负责整修京西水利,其指挥部就设在白家疃村,这里周围一大片是他的封地,现在祠堂处曾是他的别墅。据说他生前颇受百姓爱戴,兴修水利也有功,雍正八年(1730年)允祥病逝,之后敕令把允祥在白家疃的别墅改建为祠堂,供后人祭祀。

除了祠堂的事,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这白家疃村跟我无限崇拜的大文豪曹雪芹竟然很有关系。

据一些专家考证,曹雪芹晚年,也就是写作千古名著«红楼梦»的时候,除了曾居住现在属香山植物园的黄叶村,也曾常从黄叶村走山间小道,经樱桃沟到白家疃村,访友、给乡亲们治病等。白家疃村的南边曾经有过一座空空庙,里面没有偶像,空的,据说当年曹雪芹来此地给人看病时,就在这庙里摆上桌椅。«红楼梦»里有个虽然着墨很少但却挺重要人物:空空道人,不知当初曹雪芹是不是从这里获得过灵感,可惜空空庙后来被拆掉了,不然可以让供我们遐想一番。

有些研究者说,曹雪芹不止来过白家疃,甚至曾定居在此,大约是受朋友之邀,从黄叶村迁居到白家疃,生命的最后五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这个说法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曹雪芹挚友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的记载:春间,芹圃(曹雪芹)曾过舍以告,将徏于白家疃……苦念綦切,乃往访其新居。几经询问,始抵其家。其地有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间,斜向西南,筑石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户牖不全。而院落整洁,编篱成锦,蔓植杞藤……循溪北行,赿桥乃达。

看过一些相关文字后,我专门去了一次北京西北郊温泉镇,找到了白家疃村,一来是看看同学们学过农的地方,二来是拜谒一下曹雪芹。

白家疃村口的说明牌

先找到了白家疃小学,因是周末,学校大门锁着,只能想像一下当年同学们学农时在这里住宿的情景,也透过铁栅栏看一下怡贤王祠的红墙外观。

白家疃小学

怡贤王祠

随后往山上走大约1.5公里,来到“曹雪芹小道”附近。有新建的一座亭子,还立了一块写着“石头记”的大石,表示这里就是“曹雪芹小道”的起点,小道长约7公里,据说当年他就是沿着这条小道来往于香山和白家疃之间。也许因为并不是广为宣传的旅游点,反正我去的时候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倒正好利于独自激动一会儿。

曹雪芹小道起点

曹雪芹小道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大约小学五年级,不是父母让读的,那时候似乎觉得小孩读这书不合适。在大学读中文系的姐姐那时正在上有关这部书的课,喜欢文学的父亲也常把一些研究«红楼梦»的书籍、杂志摆在案头,我于是特别好奇这是部怎样的小说?就常趁着父母出去的时候,赶紧跑到父亲书房,偷偷把书拿出来读一会儿,第一遍由此读得断断续续的。但一读之下就觉得特别好,主要是对十二钗,尤其是宝黛之间的故事感兴趣,还有就是喜欢那些优美的诗词和景物描写,有些段落和章节反复读过好多遍。读的时候就似乎与现实世界突然隔绝了,不但被大观园里的春花、秋雨、竹林、庭阁吸引,也被字里行间流出的或优美或悲戚的情绪笼罩,神思飘荡,不知身在何处,那能强烈意识却说不出的“美”是之前从没有体会过的。

再读一遍的时候开始注意其他人物和故事了,也被小说宏大的结构、自然如流水的情节、朴素而无与伦比的“白描”功夫征服。后来又读过几遍也说不清,并不是每次都通读,还是有些章节读过很多遍,有些就比较生疏一些。

对这部给了我在文学审美和人生思考方面有莫大影响的名著,恐怕以后还会反复欣赏,但我从来没想踏入“研究”和“考证”的疆域,还是更愿意仅仅当个小说读者,甚至也不想把整部书熟悉得没有死角,最好一直到七老八十都还能有新鲜感,还能挖掘出新的启示,某些感受也最好一直保留着少年和青年时代的新鲜和温度。

此时站在“曹雪芹小道”旁,心想若是他突然穿越时空而来我会怎样呢?估计一切事先的设想都会白搭,可能除了像傻子一样哭就是像傻子一样笑吧?但有一条很肯定,我绝不会提一句关于他那部伟大的书,那伟大已经高高在上地固定,我不敢、不能、不配跟他讨论。

据说当年曹雪芹在怡贤亲王祠西边的不远之处,建有“土屋四间”,当年的房屋早已不存,仅有房屋附近小石桥的两块石板还留存着。我这次没有去看那石板,想留点念想,做为下次再去的理由,其实说不定就不去看了,让这念想就留在心里。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三联中读(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