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老手艺人——曹雪芹野史趣闻
张爱玲曾经说过世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曹雪芹先生的传世经典《红楼梦》,可以说家喻户晓,为中国文化之瑰宝。但你可知道曹雪芹先生也是一位那个时代罕见热衷于传统手工艺的文人。
这就要说到曹雪芹另一部名著,“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用以取得谋生手艺所写的《废艺斋集稿》,知之者寥寥无几了。《废艺斋集稿》,是一部记载我国工艺技术性的作品,故只在爱好技艺的圈内人中流传。曹雪芹在这部书中打破了中国文人对“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陈旧观念,详细记载了金石、风筝、编织、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艺程,目的是为了让残疾人能够以以养身,弥补先天、后天的不足。现存其中的一册《南鹞北鸢考工记》是现在北京非遗曹氏风筝蓝本之所在。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他在《南鹞北鸢考工志》的自序中是这样写的,他有一位朋友于景廉,当兵伤足,成了瘸子,穷困潦倒。已到年关,家中三天揭不开锅,儿女啼哭。无法,他来向曹雪芹借贷。于景廉无意间向曹雪芹提及,京城的公子哥买一只风筝的钱,足够他一家老小好几个月的生计。曹雪芹一向喜欢扎风筝,就随手扎了几个给于景廉,叫他拿去卖卖看。除夕那天,于景廉牵着驴,满载时蔬酒肉前来道谢。原来曹雪芹给他扎的风筝早已高价售空。曹雪芹由此顿悟,将扎风筝的手艺传开,使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皆可自食其力。于是这就促成了曹雪芹写出了这样一些书稿。
曹氏风筝工艺是北京市的传统民间风筝艺术,由孔祥泽根据曹雪芹手稿《废艺斋集稿》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的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研究制作。孔祥泽先生在幼年时非常喜爱风筝这门传统民间手工艺。1943年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期间,其日籍教师高见嘉十先生从一日商人手中借到一部曹雪芹手稿《废艺斋集稿》,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系统地记载了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即扎、糊、绘、放“四艺”。作为主要抄录者之一,孔祥泽对遗稿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临摹,结合金福忠所著《宫廷风筝图谱》,最终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恢复了遗稿中的风筝制作技艺。孔先生为了尊重曹氏的功绩,故将他制作的风筝称为“曹氏风筝”。
1973年,曹氏风筝得到北京大学著名红学家吴恩裕的认可。曹氏风筝经过孔祥泽和孔令民父子多年的传播和推广,已成为享誉北京的“风筝四大家”之一,目前已传至第四代(以金福忠为第一代)。2006年8月,曹氏风筝入选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南方把风筝叫“鹞”,北方把风筝叫“鸢”。当初北方的风筝主要是“硬拍子”、“软拍子”和“担子”等,有的需要挂很长的尾缀儿才能放飞;而南方的风筝多以“软翅风筝”为主,到了北方,大多不适合北方干燥、多烈风的天气,同样也飞不好。
曹雪芹先生创制的“扎燕”(目前多称“沙燕”,笔者注)风筝,上半部的两个“膀子”、“门子”是北方“拍子”风筝的造型;下半部的“腿子”上面有竹条,下面没有,这是南方“软翅风筝”的制作特色。曹雪芹先生集南方风筝和北方风筝的优点于一体,创制成的新造型风筝“扎燕”,是“上北下南”,所以把“扎燕”风筝叫做“南鹞北鸢”。
“曹氏风筝”的最大特点,就是集南方风筝和北方风筝的精华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用拟人手法创造了“燕子”的家族。如:比翼燕、瘦燕、肥燕、雏燕等,不仅形似,更追求神似,也就是“神存动态”。
如今曹氏风筝的传人,不仅依然坚持传承曹公《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传统风筝手艺,还不忘继承曹雪芹所著此书之初心——扶贫助残的曹氏精神。从2007年到现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曹氏风筝的第二代传人,孔令民在自己最后一家手工艺作坊里,已经培养了200余名残障风筝手艺人。
对于非遗文化有兴趣的广大网友可以通过登录中国江苏网洋河“千名匠人·千年匠心”全国摄影比赛活动专题页面了解或者投稿来参与本次摄影大赛。希望通过这次比赛能够为非遗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本文作者:三泡视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