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你见过但你一定不知道!收藏起来中篇野史趣闻

2018-11-02 22:34:07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中)

四、大雁之远志,逸士之心胸——《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载于明代崇祯七年刊印的《古音正宗》,虽然出现较晚,它的背后并没有什么炙脍人口的典故,却是近几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

《古音正宗》题解为“借鸿鹄子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逸士即隐士,是指隐居山林的读书人,我国自古以来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说法,中国历代文人及其作品,受中国隐逸文化影响很大,隐士虽然远避江湖,但社会影响力有时并不弱于“居庙堂者”。

然而真正做到彻底的隐逸,谈何容易。自古以来,象陶渊明、谢灵运一样纯正的逸士少之又少。古代大多数的逸士,或为世情所困,或因言获罪,最终归隐山林,潜居幽庐,也许不过是为世人做出的一种姿态而已。他们表面上超脱,但内心里也许从未平静过。 从这个角度来看,《平沙落雁》的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五、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我们就相当熟悉了,不光有帅到无法言语的金诚武主演的同名电影《十面埋伏》,从小到大课本也学得不少。是后人根据垓下之战创作的琵琶大套武曲,分别是《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其实项羽具有不可一世的胆识和气势,他终结了暴政的秦王朝,创造了很多奇迹,如巨鹿之战,然而终结暴秦,自己也露出残暴的一面,先是坑杀20万秦军将士,后有烹杀人的这个刑法,听起来就使人闻之色变。最终他还是被刘邦围于垓下,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汉方命士兵唱起了楚歌以瓦解军心,最终军心动摇大势已去,和虞姬诀别后逃到乌江,面对滔滔江水,叹到:“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拔剑自杀。

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为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描绘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卷。音乐开始,鼓声、箫声,疏密有致地悠然兴起;接着,委婉如歌的、富有江南情调的主题款款陈述;其后各段,运用扩展、紧缩、移易音区和“换头合尾”等变奏手法,并适时点缀以水波声、桨橹声等造型乐汇,表达了意境幽远的情趣。

七、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在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的化身。

在历史上“渔”有很多种代表,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屈原所著《楚辞》中的《渔父》一章讲的一个故事,屈原被放逐后,游于江边,看起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问屈原为何流落于此。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而被放逐到这里。渔父劝屈原该看破世人世事,不必“深思高举“。屈原不听,执意欲“葬于江鱼之腹中”。渔父莞尔而笑,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子远去。渔父在这里已成为一个欲引屈原“悟道”的先知。

内容还有,关注我明天继续;不关注我明天也继续。

本文作者:小短腿已注册(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