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知识分子的奋斗路径扭曲,洪秀全何以揭竿而起野史趣闻
2018-11-02 18:10:00
洪秀全(1814-1864)出生于广州城外约30公里处的花县,是个客家农户的第三个儿子,老师和家人都指望他能科场登第而光宗耀祖(这是很多中国人的心声)。他一生中四次——1828年、1836年、1837年和1843年去广州应秀才府试,但均落榜。那时候的知识分子,只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但其竞争激烈程度非同一般,大多数人是很难获得功名的,更何况是像洪秀全这样的寒门士子。
洪秀全(1814-1864)
洪秀全所生的那个时代,是传统中国历史上产生陈胜、吴广、李自成的时代,社会百病从生,发生严重的造反现象。洪秀全通过参详基督教读本,编写有关宗教的短论和诗歌,不断从《圣经》和儒家《礼运》、《大同》篇中汲取思想,运用新宗教、迷信,煽动贫苦绝望的农民联合造反。广西有瑶、苗、黎等种族繁多,汉番杂处,生熟兼备。而汉人之间亦有土居汉人与“客家”之别,就像今天的台湾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区别。这两帮汉人之间的摩擦无止无休,至于汉番之争,乃至少数民族本身之间的斗争就更不用说了,再加上地理条件,广西地瘠民贫、谋生不易,因此落草为寇,实是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终南捷径。广西在人文上还有一特点,住西江流域的人都说广东话,而住桂江两岸的则说桂林官话,说这两种不同语言的难免也有不同的地域观念。
金田起义
上述种种也都为洪秀全的揭竿而起提供了条件,使得他能够因时、因地而掌握其特性,组织群众揭竿而起。
本文作者:舟子说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