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下长平之战导火索的,竟然是这个人!野史趣闻
上回说到白起率领秦军攻下了楚国的国都,楚襄王不得不搬家。
楚襄王很郁闷,而秦昭王很兴奋,在得知白起打胜后,立马在新的占领区设置南郡,并迁移人口,设置官吏。
郁闷的楚襄王在新都召集被打散的楚军,经过一年休整后,又调集东部楚军,打算收复失地。楚军很凶猛,先后收复了15座城池。但也止于此,秦军守得很有章法,在初步的混乱后,很快站稳脚跟,楚军攻不动了。双方就此僵持下来后,秦军不断出击,反而夺取了更多的楚国土地。
得胜回朝的白起,受封为武安君。经此一役,白起在秦军中树立了战无不胜的光辉形象。
接下来的十多年,又是混战,一直打到公元前263年,15年间,三晋的实力被秦削弱了很多。韩国、魏国丢失了大片地土地,实际上已经退出了争雄的舞台,楚国继鄢郢之战后,又被秦国占领了不少土地,实力大减。而齐国和燕国互相打来打去。能与秦国抗衡一二的首推赵国。
很快,秦赵将迎来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战。
长平之战前,战国七雄态势图
在说这一战之前,还要提一个国家,那就是韩国,公元前265年,秦国打算彻底把韩国干翻白。仗打了几年,韩国上党郡被秦军分割出来。为了能喘口气,韩桓惠王命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
如果冯亭把上党献给秦国,也许就不会发生下面的故事。但历史没有如果,冯亭接到国君的命令,没有第一时间把城献出去。他不愿意降秦,他把上党的大族族长召集过来:“秦兵日渐逼近,韩国不能救应,不如将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若接受,秦国必攻赵。赵国受敌一定亲近韩国。韩、赵联合,就可以抵御秦国了。”
人才呀!一石好几鸟啊!
冯亭的计划得到了各族族长的一致认可,于是冯亭派人报告了赵国。赵孝成王问平阳君赵豹“上党咱要不?”平阳君说:“咱别要了,冯亭这是祸水东引。咱别上当啊!”
平阳君的答复让赵孝成王不是很满意,于是他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宗室赵禹商议,二人说了:“大王,得要啊!别说上党有十七座城,就是有一座城,咱派兵去打,也未必能拿下。这一下子得了十七座城,却不费一兵一卒,干啥不要呢?”
赵孝成王心中还有点不托底:“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派武安君白起来进攻,谁能来抵挡?”
平原君道:“'别人难与白起争锋。不过咱们有廉颇呀,他即使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没问题呀。”
赵孝成王一听,平原君说得太有道理了,于是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
平原君赵胜
赵国接受上党,为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点燃了导火索。
秦王听说马上要到手的上党之地,竟然让赵国拿走了,很生气,自己努力了好几年,不就是想要那块地嘛,结果赵国不声不响地就摘果子,叔可忍,婶也忍不了了。
公元前前261年,秦国大将王龁攻韩国野王,兵锋直指上党。
赵国大将廉颇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是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一个整体。
秦军与赵军的第一次遭遇战,发生在第一道防线以西的山谷。混战中,秦军斩杀赵国前锋,突破空仓岭,攻占赵军前线重镇光狼城。
赵军立刻加固空仓岭南北两翼,欲以钳制秦军,秦军夺其垒,至此空仓岭防线被彻底突破。
秦军攻势锐不可当,赵军连战不利,损失很大。
这时候就体现出大将的作用来了,廉颇连续不利的情况下,没有惊慌,而是静下心来,对敌我态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经过分析,廉颇发现继空仓岭失守后,丹河西岸根本扛不住秦军的攻击,而丹河东岸地形却极利于防守,于是廉颇下令,全军收缩,固守丹河东岸。
赵将廉颇
这无疑是个十分正确的决定,历史证明,在长平之战的相持阶段,秦军无论如何也没有攻破丹河防线,反而折损了不少兵力。
同时,秦军的补给线比较长,而赵国背靠国都,后勤保障要比秦军强得多,长此以往,秦军必败无疑。但是这里有个条件,那就是赵国的后勤保障不出差错。
但是这个条件,赵国能实现吗?
欲知后事如何,欢迎关注!
本文作者:硕鼠(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