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传奇皇帝--武则天野史趣闻

2018-11-02 17:04:46

在中国历史上,临朝称制的女性并不少,但真正称帝并改国号的,只有唐朝的武则天一人。武则天是怎么一步步做到的呢?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患上头风之疾,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遂命武则天代理朝政。但武则天生性霸道,故每当决事,高宗每每受制于武则天。高宗非常不满,于是在麟德元年(664年)利用皇后与皇帝间的一些摩擦,宦官王伏胜告皇后行蛊祝,宰相上官仪乘机劝皇帝,打算废掉武则天皇后之位。在唐高宗李治的授意下,上官仪起草了废武则天皇后的诏书。但上官仪的废后诏书还未草拟好,武则天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来到高宗面前,追问此事,懦弱的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责任推到上官仪身上。上官仪和王伏胜当初都是废太子李忠的僚属,武则天指使许敬宗诬告他们与李忠谋大逆。十二月,上官仪、上官庭芝父子和王伏胜被杀,上官庭芝的妻子和女儿上官婉儿入宫为婢,监禁在黔州的李忠被赐死。从此以后,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则天必在帘后操纵,天下大权完全归武后掌握,甚至连生杀大事都由武后决定,天子高宗只能唯命是从。

长达十二年的皇后和太子位之争,武则天取得了全胜。在这场斗争中双方营垒分明:王皇后长孙无忌一边,是士族门阀地主最后的政治代表关陇集团;武则天李勣一边,是新晋寒门地主的政治代表。武则天的胜利,意味着魏晋以来士族门阀地主控制中央政权四个半世纪的历史结束了。上层建筑的这一变革,和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的门阀地主部曲佃客制经济向普通地主契约的佃农制经济的过渡是同步进行着的。关陇集团的垮台更直接导致了关陇地区军事贵族地主部曲佃客制最后覆灭。这有利于普通地主取代没落的门阀地主,活跃封建经济,并符合使之向前发展的历史潮流。武则天为关陇集团和门阀制度唱响了挽歌,她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

为了培植亲信,改造官僚队伍,武则天破格用人,并且在她当政期间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咸亨年间(670—674),进士科成为科举诸科的中心。贞观年间共录取进士二百零五人,高宗武后统治期间共录取一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平均为二十余人,而且更加重视以文章取士,史家称这和“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有关。与实际上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旧制度相比,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唐玄宗开元之治的名相姚崇、宋璟、张九龄和文坛巨豪陈子昂、刘知几等,都是这时期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杰出人才。

武后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在洛城殿对贡士亲发策问,数日方了,是“殿试”之始。这一年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推举人才,一年后共举荐一百余人,武则天不问出身,全部加以接见,量才任用,或为试凤阁(中书省)舍人、给事中,或为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制度自此始,时人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之语。武后虽以官位收买人心,然而对不称职的人亦会加以罢黜;明察善断,故当时的人亦乐于为武后效力。长安二年(702年)又设武举,选拔将军。科举考试时用“糊名”等办法防止作弊。她还不时下诏求贤,允许自举。武则天待人能进用不疑,求访无倦,得官虽易,课责却严,“不肖者施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最著名的如姚崇、宋璟,这时都已被她破格提拔担任要职,后来他们成为开元名相。所以又可以说,武则天还为后来的开元之治作好了干部方面的准备。但她这时选拔上来的官员太多,正员已满,就作员外官安置,最后员外官数达到两千人,不仅增加了财政负担,也影响了吏治,到开元初成为一大弊端。

“二圣”时期,表面上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共同执掌朝政,但由于高宗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实际上是由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来处理国事。

她非常清楚,自己深居后宫,要想驾驭整个国家机器,还需要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亲信力量。当年曾为她争取皇后地位出过大力的亲信们,十多年来,大都被淘汰殆尽了,只剩下李勣、许敬宗两人,也已是风烛残年,不久于人世了。因此,武则天准备重新建立一支力量,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工具。

666年,武则天物色了一批才学俱佳的文人学士。这批文人学士被特许从玄武门出入禁中,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

武则天“以修撰为名”,把这些文章高手召入禁中之后,编写了一批署武则天之名的著作,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

武则天召集的“北门学士”,名义上是修撰著作,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智囊团,武则天密令他们参决朝政,“以分宰相之权”。这批“北门学士”组成的智囊团,为武氏造舆论、定主张出了很大的力。在此后的二十余年中,武则天不仅在皇后的位置上坐得稳稳当当,高宗死后她又临朝称制,并逐步改唐为周,这些都是与“北门学士”分不开的。因此,武则天也没有忘记这些功臣,他们多数被擢升为三四品高官,范履冰、刘祎之还官至宰相,长期受到重用。

“北门学士”不仅帮助武则天分减皇权和相权,而且在有关国家的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方面为武则天出过不少良策。674年,唐高宗称天皇,武则天升为天后,四个月之后,她就在“北门学士”的协助下,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一个政治纲领:《建言十二事》。其内容为:“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下)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丧服)三年(过去是一年)。十、上元(年号)前勋官已给告身(委任状)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廪入(增加薪水)。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提级)申滞。”

武则天建言劝农桑、薄徭赋、给复三辅地,并禁浮巧、省力役,对于缓解灾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北门学士”从组织伊始,直到武则天登基称帝的二十多年中,一直是武则天手中重要的执政工具。武则天正是通过这个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才一步一步地从皇后、天后走向皇帝宝座。称帝之后,武则天总揽朝纲,广招天下俊杰,“北门学士”的地位才慢慢不那么重要了。

670年以后,武则天逐渐成长起来的儿子们,成为权势欲极强的她继续扩充势力的麻烦。历来史书上都有武则天杀害自己的大儿子李弘和二儿子李贤的说法。

太子李弘“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咸亨二年(671年)以后,时高宗风眩更甚,拟使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说:“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高宗才罢摄政之意。太子弘深为高宗钟爱,高宗欲禅位于太子,因此唐高宗一再让李弘监国或处理朝政。武后想总揽大权,不满于太子弘,刚好太子弘发现,他的年逾三十的两个姐姐,即萧淑妃之女义阳、宣城二公主,因其母犯案遭牵累而被幽禁宫中,年逾三十而未嫁,便奏请准她们出嫁。李弘因管这件闲事惹恼了武则天,此后几次奏请迕旨,因此失爱于武则天。皇帝因身体不好有意传位给他,这就危及武则天辅佐丈夫执掌朝政的大权。突然,太子李弘死于洛州合璧宫绮运殿,他的死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不少史学家认为李弘是被武则天用毒酒杀死的;也有人认为李弘一向多病,无论怎样,李弘一死,他们母子间的权力之争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继任太子的是武则天的次子李贤,他与武则天也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之争。上元三年(676年)初,李贤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宗曾想再次传位于皇后,遭到宰相郝处俊和中书侍郎李义琰的激烈反对,这两位士族出身的官僚引经据典要皇帝“谨守宗庙,传之子孙”。唐高宗因此作罢,一心培植儿子李贤,任命郝处俊和新提拔的李义琰两名宰相兼任太子左、右庶子,辅佐李贤。李贤也召集张大安等一批学者注《后汉书》,实际上在后党北门学士之外另立太子的宗派。唐高宗数次命他监国,“太子处事明审,时论称之”,表现得比他哥哥更有能力,而和武则天之间却存在隔阂。武则天命北门学士撰《少阳政范》和《孝子传》给李贤读,李贤并不顺从。正谏大夫明崇俨“私奏章怀太子不堪承大位”,消息泄露出去被李贤知道。仪凤四年(679年)五月的一天夜里,明崇俨突然遇刺身亡,这被认为是太子谋反的罪证。武则天不同意皇帝要宽宥李贤的想法,说:“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李贤终于被废,并遭到幽禁。四年后,文明元年(684年)二月,在废唐中宗后第三天,武则天派人去巴州(今四川巴中)杀了李贤。李贤成为与武则天争权的牺牲品。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则天决定。”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继续过问国事。两个月后,嗣圣元年(684年)二月,唐中宗被废,他想让岳父韦玄贞当侍中,授予乳母的儿子五品官,和中书令裴炎顶撞起来,武则天立即命裴炎等带禁军上殿,将唐中宗撵下宝座,废为庐陵王。她再容不得一个想把握实权的人坐在皇帝位上,哪怕那个人是她的亲生儿子。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在6万民众与官员的拥护下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为皇嗣。历史上将武则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如果想看更多劲爆历史内幕,获得当下最火热的历史趣事,请在微信搜索 jlws1985

更多阅读点击相关链接

本文作者:史记通鉴(今日头条)
    Tags: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