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之信陵君的等待,等10年得以出山,再等4年却废了野史趣闻
《易经》中的有一卦,叫做“需”卦。这一卦中,主要讲如何“需”。需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一个人遇雨而止的意思,引申为等待时机。《易经》中讲人在等待时,不要站在淤泥之中,而在与酒食为伍。由此,在时机未到之时,好吃好喝地过着,身体也就好了,等到机会来临,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战国七雄的年代中,有不少人都有过等待机会的时候。今天就来讲一讲大名鼎鼎的魏公子信陵君。
信陵君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他善于养士,家中有宾客3000人。其中有不少豪杰也同样青史留名了。信陵君做出的最为出彩的一件事,是“窃符救赵”。当时秦国与赵国发生了震惊天下的长平之战,赵国大败,以致都城邯郸被围。正当赵国面临生死存亡之时,各国诸侯却因为害怕秦军的威力而不敢去救。魏国虽然派出了部队,由大将晋鄙率领,但这支部队停留在了半路,不再向前进了。

信陵君认识到,一旦邯郸失守,赵国就会灭亡,那秦国的力量更加强大,对于魏国是极为不利的。于是他催促魏王发兵,可是魏王并不答应他的要求。信陵君想这事得自己想办法了,他找来一个叫朱亥的门客,此人能用80斤重的大铁椎子,原是个屠夫出身。他们一起到了晋鄙的大营中,让其交出兵权。可是晋鄙却不愿意,于是被朱亥用藏在袖子里的铁椎子杀死。信陵君取得了兵权,下令部队向邯郸前进。秦军回身来打,却被魏军完克。

邯郸解救了,信陵君却掉进了泥坑。由于私自调兵,他回不了魏国,只好在赵国待下去了。这一待就是10年,信陵君终于迎来了回到魏国的机会,而且魏王也不再计较过去的杀将偷兵符的行为了。

此时,正好是秦军大举向中原各地的时候,信陵君身为魏国上将军,联合五国军队,打败了秦军。这一战与以往的“合纵”不一样,联军展现出了很大的战斗力。这让各诸侯对信陵君佩服地五体投地,也让秦国重新审视这个曾经救赵抗秦的魏国公子。

秦国当时执政的是吕不韦,他曾经目睹过长平之战的惨象。那次战争中,虽然秦国取得胜利,但这场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赵军被杀了45万,而秦国损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后来的围邯郸之战中,秦军又被击败,胜利果实并没有保住。

秦相吕不韦思考着,他以其独特的商人思维想出了一条用小钱办大事的妙计。他找到问题的关键,即五国联军的统帅信陵君,然而派出大批的间谍来到魏国,散布对他不利的谣言。

对于一个无能的君主而言,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更让自己担心的了。秦国的间谍找到了信陵君的仇人,就是当年在“窃符救赵”过程中被杀死的大将晋鄙的门客们,让他们散布信陵君有意谋反的流言。魏王开始没有把这些流言放在心上,可是听多了,也感觉要对信陵君进行限制。于是他下令将信陵君免职,并送回到封地。

信陵君又回到“需”的状态了,这一次本来也是有条件好好地等待机会的。在封地里,他有吃有喝,还有众多宾客陪伴,完全可以差足精力,待机而起。可是信陵君无法接受再次被废黜的命运,心情十分地低落,酒食不仅没有成为他的助益,反而成了他的催命符。经过日复一日地狂饮滥食之后,他的身体垮了。终于有一天在一顿宴会之后,他突然倒地而亡。这一天距离魏王的免职令才四年。

没有了信陵君,魏国以及所有东方国家,都失去了一个抵抗秦军的盾牌。当秦国再次发兵时,魏国也就灭亡了,其他国家也跟着倒下。

所以,即使贵如信陵君,命运也不能完全由自己把握,很多时候需要等待。信陵君可以为了重新出山等上10年,却因为再次的挫折而无法等待,这也是个值得深思的教训。
本文作者:文史书摊讲坛(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