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这才是关键野史趣闻

2018-11-02 09:39:44

战国四大公子,唯信陵君是货真价实的“公子”,其他三位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首先,公子一定是顶尖贵族,国中王族,在中国古代阶层身份很重要。第二,公子要名扬诸国,拥有一定的号召力。第三,礼贤下士,扶危济困,有忠君爱国,侠肝义胆的高贵品质。

信陵君是真正的礼贤下士,而且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能物尽其用,虚心纳荐。比如看门的老头侯瀛,三番五次地提出过分的要求,信陵君都满足了他。尤其是信陵君与侯瀛坐车去菜市场看他的朋友屠户朱亥,始终能做到面不改色。后来,侯瀛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承诺。即使到了赵国,听说薛公和毛公有贤名,并不计较他们赌徒等低贱的身份,反而亲自去拜访。在这一点上,同为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相形见绌。

有故主之情。信陵君门客数千,其中有一位叫张耳的,原是大梁人。信陵君死后,张耳在魏国外黄招贤纳士,谋划抗秦,名噪一时。刘邦那时候还是个乡下的毛头小伙,跑到外黄去投奔张耳,给张耳当了几个月门客。对于这段经历,《史记》只是上一笔带过,但是从后来刘邦对张耳的态度,不难看出他们之间曾经有过深厚的主客之情。汉朝建立后,张耳被封为赵王,是七个异姓王之一。张耳的儿子张敖,娶了刘邦和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这种关系,显然非同一般。信陵君是张耳的故主,张耳曾经是刘邦的老大,按江湖上的规矩,信陵君也算是刘邦的师公了。徒孙祭拜师公,理所当然。



信陵君第二次出名是因为,秦国进攻魏国。当初信陵君窃符救赵,怕魏王责备,所以一直呆在赵国,当魏国有难的时候,魏王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还是害怕魏王责备,所以开始不敢回到魏国。后来在谋士的责备下,好不容易去了魏国。

信陵君回到魏国,魏王任命他做了上将军,率领魏国的军队进攻秦国。因为信陵君的名气很大,他派使者到各诸侯国求救,各国得知信陵君做上将军,纷纷加入。公元前247年,魏无忌率领5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打败秦军,秦军的将领蒙骜战败。联军直接打到,函谷关,秦国都不敢出关。从此之后,信陵君的名声威震四海,刘邦仰慕他的原因,也在于此。



存在感第二弱的是平原君赵胜。平原君沽名钓誉更明显,一个跛子投奔他,姬妾嘲笑跛子。他不杀姬妾以表爱才之心,反而轻视,终至食客离去大半。听别人劝谏后他杀妾道歉,宾客才稍稍恢复。

以至于长平之战后,平原君寻求20个文武兼备的门客去楚国求救,竟然都凑不够,还要毛遂自荐。识人不明的平原君要不是有毛遂,都不能完成任务。

平原君沉溺于冯亭的邪说,撺掇着赵王和秦军干仗,结果长平之战赵军被坑40万。平原君唯一的贡献就是长平之战后,秦军兵围邯郸,他尽散家财守城达三年,延缓了赵国灭亡的危机。司马迁评价他“利令智昏”。



最是沽名钓誉的是孟尝君,孟尝君的封地在薛地,又称薛公。孟尝君招揽食客,不论贵贱一律平等对待,连鸡鸣狗盗之辈也不在话下,当然也包括奸邪之人和没本事的人,孟尝君可谓是脚踩黑白两道。

孟尝君的故事,历史流传下来的较多。细细想来,孟尝君曾经当过秦相,当过魏相,当过齐相,也合纵抗秦过,甚至在魏国时曾西合秦、赵与燕攻过齐。

但是,孟尝君做的事竟然全凭当局厉害关系,全然不顾国家危亡,孟尝君可是齐国公子啊,齐威王之孙,王室血统!他在活动期间所做的事情,竟然没有一件是对齐国有利的。

孟尝君重利,重义,沽名钓誉而且沾沾自喜,但唯独对于国家寡恩。司马迁评价他“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本文作者:叮叮育儿(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