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死了,段祺瑞又来了,黎元洪只能继续悲剧人生野史趣闻

2018-11-02 07:10:14

所谓黎元洪是民国第一伟人这个说法出自章太炎。

章太炎认为黎元洪人品比较好,不贪财,不好色。黎元洪唯一的一个小妾是他当旅长的时候,被别人拉去喝酒,当时军中风气不好,喝酒狎妓,所以他喝醉以后也被拉去狎妓。他酒醒之后,怕私德有亏,就把那个妓女娶回家当了小妾。这在当时的将领中,也算是一股清流了。所以章太炎比较欣赏,对他评价也比较高。

武昌起义的时候,黎元洪一开始是很怕的,因为他觉得这是军队要造反,怕被拉出来杀死。后来被士兵硬从床下拽出来,就成了起义军首领。他当时害怕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觉得这个起义成不了事,他如果被裹挟参加,将来起义被镇压,朝廷也会杀他。所以他不愿意参加,是被起义的士兵硬逼着成了起义军首领。

辛亥起义之后,南北议和,黎元洪名义上是南方代表,但他没有什么能够完全控制的军队,加上他为人态度比较谦和,北方也比较能够接受。所以,在南北和议成功之后,黎元洪北上进京,担任副总统,袁世凯是大总统。

黎元洪进京的时候只带了很少几个幕僚和亲信随从,没有什么其他人。加上他脱离了起义军,所以进京之后就是光杆司令。袁世凯也只是把黎元洪当成吉祥物而已,表面上客客气气,好像挺尊重的,但实际上完全不把黎元洪当回事。

后来,袁世凯先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终身大总统,而且可以指定接班人,黎元洪自然是反对的。他作为副总统,又是南北方都能接受的人物,本来是认为袁世凯死后他就可以转正,结果袁世凯可以指定接班人,也就是可以世袭,黎元洪当然不乐意。但他这时候在北京没有什么话语权,也没人理他。

北洋的人视他为共和头号功臣,这也是他始终赞成共和的原因。因为他是当时在北京的政要人物中既没有自己的亲信班底,也没有军队做后盾的,独裁不了,所以只能始终坚持赞成共和。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有实力的人用实力反对,没有实力的人搞政治活动反对,黎元洪什么都没有,地位又很尴尬,就只能在家闲居。

袁世凯在国内外压力之下,临死前取消帝制,恢复共和。恢复共和之后,黎元洪又恢复为副总统,袁世凯死后,黎元洪自然继位为大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袁世凯死的时候,实际掌握北洋局势的是段祺瑞。段祺瑞以小袁世凯自居,一心想着武力统一全国。所以,段祺瑞实际上是想让黎元洪继续安心当傀儡,国内外的大政方针都由他说了算。

但黎元洪也不服。黎元洪在北京提心吊胆过了好几年,终于熬死了袁世凯,又恢复了共和,自己当上了大总统,觉得自己的出头之日到了,也想像袁世凯那样当一个有实权的大总统。黎元洪手里没有军队,没有什么实力,自然主张和南方议和,而不要闹到刀兵相见。这样,黎元洪的主张和段祺瑞就发生了冲突。

一战爆发后,在中国是否需要对德国宣战的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冲突。黎元洪认为,这是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跟中国无关,没必要掺和,保持中立,看戏就行。段祺瑞则认为,可以借着这个契机宣布参战,就可以加入协约国阵营,方便对外借款,用来购买武器装备,训练军队,早日完成武力统一全国的目标。黎元洪自己没有军队,自然反对。

所以最后闹到了府院之争,先是段祺瑞派人去逼黎元洪在宣战书上盖章,黎元洪被逼无奈,只好带着总统印玺逃走。段祺瑞也宣布下野,去了天津。就是在这个真空的时候,张勋以进京调解为名进了北京,搞了一次复辟。

在当时北洋军阀的政要当中,多数人都是以武力为后盾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有的贪财好色,有的贪权,有的穷兵黩武,只有黎元洪不贪财,不好色,又不主张武力统一全国,始终坚持主张共和,按临时约法办事。所以,当时的社会舆论对他是比较同情的。其实反过来说,如果他有实力,他就未必会这样主张了,可能也会想段祺瑞一样,主张武力统一全国。

顺便说,黎元洪在任期间的公开文稿都是半文不白的文体,在当时也很有特点。他的幕僚张国淦有一本回忆录,里面收录了一些,可以看看。

本文作者:萧武(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