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仅是“民国四公子”之一,还为了守护国宝家财散尽,老死破屋野史趣闻
曾经,他为了收购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变卖家产。将自己最爱那处占地15亩、原为晚清大太监李莲英住所的豪宅,不惜以220两黄金的价格卖掉,又卖掉妻子首饰,才以240两黄金的价格购入《游春图》。
曾经,他被汪伪特务组织绑架,索要300万,他坚决不让家人变书画卖藏品为自己赎命,冒着被“撕票”的危险与绑匪周旋了8个月之久,赎金从300万降到40万,家人到处借贷,才将他救出。
曾经,他几经周折将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收入囊中《平复帖》上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却丝毫不见他留下任何自己的痕迹。历代收藏,凡经手《平复帖》的人,都在《平复帖》上获利,只有他倒贴大把银子,无偿献给国家。
不仅如此,1949年后,他还将唐杜牧书《赠张好好诗》、宋范仲淹书《道服赞》、宋蔡襄书《自书诗册》、宋黄庭坚书《诸上座帖》、宋吴琚杂书《诗帖》、元赵孟章草《千字文》等8件真迹珍品悉数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当初,政府欲奖励其20万元,被他婉拒,分文未取。
张伯驹
他就是张伯驹,可世人只知道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风流才子,书画家,收藏鉴赏家,却不知“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才是他的人生信条。
今天,2018年3月14日,是张伯驹诞辰120周年。
“张伯驹”这个名字,他传奇往事以及他独特的价值,被逐渐挖掘出来,穿越历史,不仅带给我们文化及人格的力量,更温暖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张伯驹曾是某银行的最大股东。按当时惯例,老板通常自任总经理。张伯驹却觉得谈钱“太俗气”,便挂个虚职,请来3个得力助手,私下里还是唱京戏的搭档。张从不干涉银行业务,助手们有什么事来找他商量,只管“一百个点头即是”。
据张伯驹的老朋友孙曜东回忆,虽然张伯驹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他在生活上却十分朴素,“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车轮而且能转就行了,丝毫不讲派头。”但对看中的文物,张伯驹却丝毫不计成本,往往一掷千金。自30岁开始收藏至60岁,经张伯驹蓄藏的书画名迹便有118件。
张伯驹与夫人潘素
有人曾经描写他所见到的张伯驹,面庞白皙,身材颀长,肃立在那里,平静如水,清淡如云,举手投足间,不沾一丝一毫的烟火气。对世俗的生活相当淡漠的张伯驹,好像也一直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画家黄永玉的日记中也曾描写过张伯驹的身影。1982年初,黄永玉携妻儿在餐厅吃饭,“忽见伯驹先生蹒跚而来,孤寂索漠,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红菜汤一盆,面包果酱,小碟黄油两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之4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缓缓隐去……”
两月后,84岁的张伯驹突患感冒住院,因级别不够,不能住单人病房,与7人共挤一室。待女儿费尽心力,终于拿到调换病房的批令,张伯驹却因感冒转为肺炎,离开人世。
据传,张伯驹死后,有人跑到医院门口叫骂:“你们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是国宝!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高干病房?我告诉你们——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座医院!”
(责编:李兆年)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BeijingCom原创稿件,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作者:BeijingCom(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