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公子”张伯驹的爱国情怀:一生收藏最后都捐给了国家野史趣闻
张伯驹先生常讲:“人生在世,爱国是大事,决不能糊涂,小事满可不必计较。”
张伯驹
张伯驹(1898—1982)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1918年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历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华北文法学院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市美术分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等职。1982年2月26日病逝于北京。艺术大师刘海粟曾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先生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他自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时出于爱好,继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他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如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卷》等。经过他手蓄藏的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自云:一件《游春图卷》使他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甚而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其传奇般的际遇,成为久传不衰的佳话。
陆机《平复帖》
不惜代价,甚至置性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于爱国至诚,也是基于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认识与由衷的酷爱。张先生慧眼识宝,所藏书画件件堪称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在他的藏品中,晋陆机《平复帖》是中国传世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则是传世最早的卷轴画,也是最早的独立山水画,合为双璧。此外还有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元钱选《山居图卷》等等,都是在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游春图
对于斥巨资购藏并用心血保护的法书名画,张伯驹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士并不视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自20世纪50年代起,张先生夫妇陆续将收藏30年之久的书画名迹捐献国家,使这些文物成为故宫博物馆的重宝,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1965年,张伯驹将《百花图》以及所剩的其他古书画共计三十多件藏品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博物院时,当时吉林省有一位文化官员握住张伯驹的手说:张先生一下子使我们博物馆成了富翁了。
张伯驹在诗词、戏曲、书画等领域均卓有建树,颇具名气,其书法渊源追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中年学钟繇。1940年,张伯驹购得宋四家之一蔡襄的《自书诗》之后,心摹手追,书艺大进,至晚年形成自己的独特书风,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人称“鸟羽体”。张伯驹的绘画也是自成一格,其《楚泽流芳》《红梅》及《兰石》等,皆为张伯驹的书画艺术代表性作品。
1982年2月26日,八十五岁的张伯驹在北京病逝。一个月后举行的追悼大会上,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赵朴初等二百多人送了挽联,其中一副挽联写道:“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重友谊,冰雪肝胆赍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这是张伯驹一生的真实写照。
张伯驹出生贵胄门第,早年与袁克文、张学良、溥侗并列为民国四公子,是集收藏家、书画家、诗词家、戏剧家于一身的旷世奇才。夫人潘素原名潘妃,苏州望族之后,后流落风尘,张伯驹见之钟情,赠联云:“潘步掌中轻,十里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红袖添香夜读书,张伯驹造就了潘素,同时,也因为潘素,张伯驹才成为了真正的张伯驹。
2018年是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仅书此文,以表纪念之情。
作者:张鸿俊
本文作者:团结报党派e家(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