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之曹操(三)官渡之战野史趣闻
官渡之战,是三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之一,曹操以弱胜强,打败群雄盟主袁绍,把黄河中下游北岸的冀、青、幽、并四州纳入囊中,进而成为北方的霸主。那么曹操与袁绍,有甚么样的恩怨情仇?官渡之战如何发生?进程及看点,即具体战况有何看点?最后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的胜负原因,又有哪些值得后世深思的启示呢?先说曹操与袁绍的恩怨情仇。这可以与吕布对比。曹操与袁绍间的恩怨就好比是情侣谈恋爱,早就认识了。而进入温柔甜蜜的蜜月期有六年,两人关系发生裂痕。最后大打出手。最后袁绍失败。六年的恩怨情仇,得从二十六七岁时说起。曹操因为打死蹇硕的叔父,遭到报复,下了岗,重新做到了闲官议郎,这是闲职。所以在京城时,大量时间去发展人际关系。袁绍也在,也在发展人脉。灵帝改组禁军,设八校尉,中军校尉是袁绍,典军校尉是曹操。都是蹇硕的手下。声讨董卓时,盟主是袁绍,曹操是成员。双方从同僚上升为同盟。有上下级关系。成了同盟关系,就是初平元年,
l90年。二人进入了蜜月期。六年的关系中,以曹操从袁绍处获得好处为最多。曹操给的少。袁绍给的恩惠就有四大件,一是初平元年时,联军虽然声势浩大,但是上阵打仗时,都缩头,曹操责备大家。曹操只好自己率几千人马,去打,在荥阳,被董卓打得大败。曹操没有兵了。只好投奔袁绍。袁绍收了他,把自己军队给了一部分给他。曹操重新东山再起。第二件是初平二年,曹操在东郡,打败了黑山军。这支起义军在黑山,曹操占领了这儿。袁绍以盟主身份任命他为东郡太守。曹操名正言顺地有了自己的地盘。第三件是初平三年,兖州刘岱作战阵亡,官员迎来曹操,朝中派来了新的兖州刺史,袁绍又是正式封了曹操兖州长官的身份。他的地盘就变大了。这又是袁绍给的。第四件是一年后,在兴平元年,曹操率军打徐州的陶谦,结果后方被吕布夺了。回来赶走吕布,可是兖州的名分被吕布拿了,袁绍又给了他兖州长官的身份。这六年间,就有四年袁绍给了曹操恩惠。曹操从弱到强,没有袁绍帮助,不会有这样的成就。袁绍也说过,我有大造于操也。确实如此。曹操和袁绍反目成仇:原因也普通,出现了第三者,刘协汉献帝。初平元年,讨伐董卓时,董卓把汉献帝迁到长安。两年后董卓被杀。长安乱了。小皇帝三年后,带领群臣向东,回到洛阳。好不容易回到洛阳时,京城早不复存在。董卓烧了洛阳。洛阳是三光。朝廷的官员们穿着破旧,饿着等死。这时曹操看出其价值,十天后接到他们,在许县。袁绍气在心里。沮授是袁绍谋士,跟他说,赶快接天子来。袁绍没听。此时后悔。因为曹操提升自己为大将军。给自己只是太尉身份。袁绍生气。重要性不如大将军。于是反目成仇。双方都没安定好。袁绍没法动手。一拖拖了四年。
宦渡之战爆发:200年,二人对决,决定谁可以称雄北方。年初,袁绍出动十万步兵,一万骑兵,开始进攻曹操,曹操只一半左右。官渡之战展开。打的其实就是后勤。官渡距许县二百里左右。交通方便。后勤补给通畅。对袁绍来说,有点麻烦。在邺县,距离有三百里。更麻烦是有黄河。前哨战是两场战斗。二月初,袁军先头部队进攻曹操,白马县。派出的指挥官是颜良,此人武功高智商不高。没有智谋地强攻,两个月没打下。袁绍只能增兵。曹操准备增援白马。采用了荀攸的计策,声东击西。先在延津做出要强渡黄河的模样。到袁绍主力调到西边阻挡时,突然回军奔袭东边的白马。曹操率军回军驰援白马,前锋是关羽,万军中杀了颜良。白马解围了。曹操胜利。曹操获得胜利后,冷静,发现对方军力非同寻常,把战线按原来的情况布防,军力不够,于是断然放弃白马。转移到延津。转移途中,对方的袁绍渡过黄河,来阻击运输车队。曹操也放弃了运输车队,引诱袁军。袁绍的军队来抢。于是阵型乱了,曹操发起进攻。把文丑当场斩杀了。曹操再胜。他把第一防线延津的兵力民众再往后收缩进官渡。八月间,袁绍齐头并进,推进到官渡防线。双方决战正式开始。曹操开始出兵应战,不过发现不利。收缩固守,再等待时机。占了上风的袁绍就使用各种手段,对官渡的曹军围攻。这时曹操一度动摇,产生了想撤退回许县的想法。十月份,袁绍的军粮不够,于是运来,到了官渡北四十里的乌巢。沮授劝他,这太重要了。应该派重兵守护。袁绍不接受。结果曹操采纳意见,亲自出兵,袭了乌巢,烧了粮食与物资。乌巢一得手,曹操趁胜发动反攻。这下袁绍军军心大乱,于是袁军大败。曹操胜利告终。官渡之战告诉我们什么?官渡之战让后人思考。从人性角度来看,是两种人人格的较量。一是踏实与虚浮,二是明智与傲慢。当初开战时,袁绍的谋士有建议,袁绍不接受。解救白马时,对于荀攸的建议立即采纳。决战时,曹操都想撤军,也同样从善如流。袁绍就不接受沮授的建议保护粮食。曹操善于听取他人的智慧,袁绍拒不接受好的建议,集团的智慧胜于了他的小智慧。再说双方的谋士,曹操的谋士与袁绍的谋士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得一比。关键在于曹操能采纳,而袁绍却不能听。
本文作者:七月桃花岛(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