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戈将军冯玉祥的轶闻趣事野史趣闻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县 (今安徽巢湖市),生于直隶青县(今属河北沧州市),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有“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之称。

改名之事
冯玉祥本名冯基善,字焕章。十一岁因家境贫寒失学,只得住在父亲的营盘里自修功课,其父希望替他补上兵额,领得一些“恩饷”以补助家庭用度。当时他父亲所在的清朝保练军是著名的“父子兵”,一般人是很难补得上的。他父亲的同营好友虽然知道他们的家庭境况,但由于彼此都是在贫困中挣扎的伙伴,除了在精神上给予安慰外,没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他们。后来营中有了一个缺额,管带苗某就说:“这回该叫冯大爷的儿子补上去。”主管人员问:“叫什么名字?”苗管带一时想不起来,又怕耽误这一机会,就随手写了“冯御香”三字,后改为“冯玉祥”。
爱好读书
冯玉祥生平读书十分用功。他当士兵时,一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冯玉祥担任旅长时,驻军湖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学习时,关上大门,门外悬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祥死了”,拒绝外人进入。学习完毕,门上字牌则换成“冯玉祥活了”。

倒戈将军
冯玉祥一生倒戈三次(另亦有8次的说法,下文有介绍),有“倒戈将军”之称!毛泽东谥其为“伪君子”。林彪庐山批判彭德怀时,就把彭德怀归入冯玉祥一类的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之列。从侧面可看出共产党骨子里对魏延式人物冯玉祥的评价不高。对于冯玉祥的倒戈次数,已经有很多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进行更正,冯玉祥一生倒戈的次数准确的应该是八次,依次为:
第一次滦州起义倒清朝
第二次护国运动倒袁世凯
第三次武穴停兵倒段祺瑞
第四次北京政变倒吴佩孚
第五次拉郭松龄倒张作霖
第六次五原誓师倒北洋政府
第七次国共分裂倒共产党
第八次中原大战倒蒋介石
基督将军
1917年冯氏皈依基督教受洗,并利用宗教力量来控制军队,故有“基督将军”的称号。到北京后,得到军政执法处处长陆建章的营救和提拔,作了京卫军营长。在北京的这段时间,冯玉祥对基督教有了更多的接触,他几乎每个礼拜天都要去美以美会的亚斯立堂(即崇文门堂)参加礼拜,并和该堂主任牧师刘芳结为好友,与其畅谈信仰之道。1917年圣诞节,刘芳牧师在亚斯立堂主持隆重的洗礼,共有94人接受洗礼,冯玉祥将军也在其中。自此,冯玉祥正式加入基督教,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冯玉祥倡导“以教治军”,用基督教的教导来管理官兵。为了使官兵对基督教信仰有更多了解,冯玉祥经常邀请教会的牧师到军中传讲福音,教导官兵以基督教信仰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为愿意归主的官兵施洗。同时,冯玉祥也为军中聘请了随军牧师,以更好地传扬福音并牧养军中的信徒。在冯玉祥的这种努力下,部下不少官兵归信了基督。
1919年冯玉祥被调任湘西镇守使,驻守常德。期间,结识了美国传教士罗感恩大夫,罗氏时常给冯部下的官兵看病、讲道。1936年,南京基督教会在莫愁路举行新堂破土仪式,冯玉祥应邀参加了布道活动,还给教堂的奠基石题了词——“因为那立好了根基的就是耶稣基督”。冯玉祥的墨宝至今依然存留,常常吸引游人驻足欣赏。

中原毁佛
1927年,笃信基督教的冯玉祥在河南废寺逐僧,将大相国寺改成市场。并发动全省毁佛运动,所有比丘、比丘尼一律驱逐。所有寺产没收,寺院改为学校,或作救济院、图书馆,或成为娱乐场所。继河南之后,直、鲁、秦等地,也都纷纷盲从,华北佛教因此几乎衰绝。
本文作者:历史政治风云人物(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