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的冷知识盘点,刘备给儿子取名“封禅”大典野史趣闻
相比三国时期,风起云涌的豪强争斗、群雄割据,三国这段历史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也有一些颇为有趣的事情。
魏、蜀、吴三国的货币政策
220年,曹丕篡汉自立,把汉献帝刘协赶下台自己当了皇帝。不过这皇帝刚刚当了没多久,就赶上了货币贬值。原因是改朝换代市面流通的货币也应该有所更换,百姓毕竟不是上朝的官宦对新兴的曹魏朝廷不了解,也不放心用谷物换曹魏新钱。第二个原因是,有人从中作梗,谋取私利,比如私铸货币等。这一堆原因导致百姓们都不愿意使用曹魏的新币,魏文帝曹丕发狠守住原则,严令按照标准铸五铢钱(钱币),同时一边严打私铸货币的现象。为了严打私铸货币,还杀了不少朝廷上的官员,惹的百姓一片叫好,终于换来的百姓们对曹魏新币的良好声誉。

刘备是在221年称帝的,但是在刘备刚入蜀的时候,就与众位将领说打下了成都,成都所有府库里的钱粮珠宝自己一个不要,全部打赏给将士和全城的老百姓(当时蜀中还在刘璋的手里)。在打下巴蜀没多久,刘备把原来府库里的钱也打赏得差不多了,这时候搞了一个自己的新币——犍为五铢钱。犍为五铢钱,相对前朝汉朝的货币而言较大,兑换的比率是一枚犍为五铢钱换百枚普通铜钱。其实这种兑换的本质就是变相的货币贬值。而且越是蜀汉遇到频繁的战事,犍为五铢钱的铸造也就越轻,制造货币丢了原则,最轻时一枚只有0.5克。等于是玩了点把戏,把蜀中百姓财富收入腰包。

229年称帝的孙权,应该才算是最狠的。孙权先是在自己的地盘上发行了“大泉钱”,相比刘备的1兑100,大泉钱的兑换比率是1兑500。农民的生活有些加重和苦不堪言。到了孙权晚年的时候,更是推出了“大泉钱”的进化版“大泉五千”,一枚兑换五千铜钱。这简直是和入室抢劫差不多,这时孙权的地盘上已经出现了百姓罢市。孙权赶紧把“大泉五千”回收才挽回了些许局面。一直到280年孙皓投降晋国钱,这些吴国的大泉钱依然在流通,坑害着吴国百姓们踏实地攒出来的财富。

看来与其看战场上的武将们拼的你死我活,其实魏、蜀、吴的历史天命通过看待他们的货币政策就可以看出端倪了。蜀国、吴国都是“与民争利”,魏国则坚守原则、与蜀、吴做法相反。
刘备的“封禅”大典
另外再附上另一个关于刘备的冷知识。大家都知道刘备收养过一个义子,刘备亲自为其取名为“封”。刘封,他的本名应该是“寇封”,刘封是刘备在投靠刘表寄居荆州时而又没有子嗣所以就受做的养子。而刘备的继承者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扶不起的阿斗,取名为禅,也就是后主刘禅。寓意就很明显了,刘备的俩儿子的名合起来就是“封禅”,“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父母给子女起名字都是有寓意或深意,刘备能想到以古代大帝王祭祀天地寓意来给儿子命名,足以看出了他心底里的帝王之志!
本文作者:罗哥历史通(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