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一生之中最爱的女人是谁?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野史趣闻

2018-11-01 14:00:40

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与其皇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一直为后人所称颂。两人相互扶持,一同见证了东汉这一帝国的崛起。刘秀在登基之前还是一个落魄的世家子弟,在其年少时,有幸窥得当时因美貌而广为人知的阴丽华,一见便为之倾心。刘秀曾有言:“娶妻当娶阴丽华。”经过多番努力,刘秀终于如愿娶得阴丽华为妻。两人在婚后一直相敬如宾,非常的恩爱。

刘秀身为东汉王朝的开创者,其后宫的人数难以统计,知名的就只有他的两个皇后和一个美人,他的儿子也皆是由这三个女人所出。秀的首任皇后是真定王的外甥女郭圣通,他们俩的结合是纯粹的政治联姻。郭圣通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他们俩的长子也被立为太子。虽然是情势所迫,政治联姻,刘秀对郭圣通也很是宠爱。只是后来,帝后两人见的矛盾日益加深,颇多争执。因度田所造成的的忧怖也悉数施加到了太后。

刘秀的第二任皇后是他的原配阴丽华,也是刘秀最爱的女人,她也为刘秀生下了五子。刘秀登基后,就想将阴丽华封为皇后,但是阴丽华多次推辞,他在无奈之下,才将郭氏封为了皇后。但也因此,刘秀对阴丽华更加地宠爱,连同阴氏家族也一同受到厚待。传闻中,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还是在行军的途中出生的。当年刘秀要隋军出征,而阴丽华已身怀有孕数月,不知是出于何故,刘秀执意要带着阴丽华从军。有人猜测是因为当年刘秀出巡河北之时没有带上阴丽华,致使他们生生分离了两年的缘故。

许吉阳是刘秀的嫔妃之一,她的出名只是因为她是除了两位皇后外唯一为刘秀诞下孩子的女人。事实上,许美人并不得刘秀宠爱,她生的儿子,所获得的封地也很小。

刘秀是东汉政权的开创者,他的丰功伟业一直被历史所铭记,他英俊的长相也一直为人所称道。关于刘秀的长相,书上是这样记录的:“身长七尺三寸,美髯眉,大口隆准,确是汉朝龙种,比众不同。”刘秀的身高是七尺三寸,换算一下,也就是是一米七十五左右。现如今来看,也许刘秀的身高并不算高,但是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刘秀无论身处何处都会有一种鹤立鸡群之感。而髯指的是两颊上的长须,美髯眉是在描述刘秀飘然的气质。刘秀有着一副高挺的鼻子,饱满的额头,白皙的肌肤,有神的眉目,刘秀就是这样的一副丰神俊朗的模样,怪不得会引得无数女子趋之若鹜。刘秀的原配妻子阴丽华以美貌闻名于世,当年阴丽华与刘秀新婚三月即分别。在刘秀毫无音讯的那两年里,阴丽华一直苦苦等候,无数人劝其改嫁,但她都置之不理。也许刘秀英俊的容貌也是让阴丽华这样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痴心不改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在建都何处问题上倍受困惑,起初定都洛阳,然因其谋士张良言尽关中百般之好,以及当时为加强关中的统治,汉朝最终帝都于长安,而洛阳则作为“东都”,直至王莽篡位,我们称其为西汉。

在西汉王朝刘秀则在宛城为光复汉业(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起兵讨伐王莽政权,之后力争群雄最终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再次统一华夏,再次建立汉朝,而此时之汉,则被后人称之为东汉,然东汉之得名,乃是因其定都洛阳,因洛阳地处长安之东,遂被后人称之为东汉,而汉光武帝刘秀为何弃长安而都洛阳?

公元25年六月,刘秀即皇帝位,其后坐镇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指挥围攻洛阳的战斗。十月,守城将军大司马朱侑举城投降,刘秀“车驾入洛阳,幸南官却非殿”,宣布定都洛阳,因汉为火德,忌水,故改“洛”为“雒”。从光武帝定都洛阳至献帝迁都长安,洛阳为都共历十二帝196年。

长安地区历史上呈周期性繁荣,西周时定都长安,秦、西汉、西晋、隋、唐也都定都长安,可以看出,这些王朝基本上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强大的王朝,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西北少数民族的入侵,并利用八百里秦川的沃土滋润、壮大着自己的国力。但是它们在使关中一带繁荣兴盛的同时,也把这一地区的地力耗尽了,(如唐朝的皇帝就不得不多次“就食洛阳”)继之而起的王朝如继续定都与此,则发挥的余地甚小。另外一个原因是王朝末期的动乱对长安地区的破坏。王莽统治时期,长安先后数次被攻破,人口锐减,满目荒凉,昔日的恢宏与繁盛荡然无存,已丧失了继续为都的条件。

刘秀本是南阳的世族地主,他建立政权主要依靠起自宛洛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他必须避开其它地方割据势力的锋芒,待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站稳脚跟之后才能再做企图。同时,来自北方的匈奴的威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汉王朝天下未定,还没有足够的精力同匈奴对抗,“退避三舍”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名人介绍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开封兰考县),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汉室宗亲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光武中兴时代亦称建武盛世。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遗诏说: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务必俭省。刺史、二千石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

刘秀死后,其子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后人多称呼为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的一位颇有作为的开明君主,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他勤于国政,改革开拓,终于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原文翻译及赏析

车驾至临溜自劳军,群臣大会。帝谓弇曰: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

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又田横烹郦生,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

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又事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光武帝来到临淄,亲自慰劳军队,群臣在这里隆重地聚会。光武帝对耿弇说:从前韩信因攻破历下而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您攻取祝阿而立身扬名。历下和祝阿都是齐国的西界,你与韩信的功绩也足以相比。但韩信袭击的是已经降伏的对手,而将军却独力战胜强大的敌人,这个功绩的取得,确实要比韩信难。

再说田横烹杀了郦生,等到田横投降,汉高帝下诏告诫卫尉郦商,不许他与田横结仇。张步也曾杀过伏隆,如果张步前来归降,我也要下诏给司徒伏湛,要他消除仇怨。这两件事又更加相似了。将军从前在南阳时,就提出了这项重要的计策,我原以为迂远疏阔,很难实现,现在看来,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注释

1、临淄:县者。原春秋战国时齐国的都城,在今山东淄博西北。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曾随刘秀起兵,后拜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在扫平齐地割据势力张步的战争中,立有大功。

2、车驾:即车,皇帝外出时乘用,因代指皇帝。这里指汉光武帝刘秀。

3、韩信破历下:汉高帝三年,韩信袭击历下军,占领齐国首都临淄。

4、祝阿:地名,故地在今山东长清县。光武帝建武五年春,张步屯军祝阿,耿弇率兵讨伐,大破张步。后两军又战于临淄,时光武帝车驾亲自劳军,事在建武五年冬。

5、西界:历下,祝阿都是古时齐,鲁的分界,在齐国的西部。

6、袭击已降:韩信袭破历下之前,刘邦已派郦食其到齐,游说齐王。齐王同意与汉和好,并撤除了对汉的防御。韩信趁其不备袭击齐军,并攻灭齐国。

7、勍敌:劲敌。实力强大的敌人。

8、田横烹郦生:当韩信袭历下时,田横以为郦生出卖了自己,便将郦生烹杀。

9、卫尉:官名。即郦商,郦食其的弟弟,刘邦即位后封信成侯。刘邦曾警告郦商不得报仇。

10、张步等二句:光武帝派光禄大夫伏隆拜张步为东海太守,刘永也遣使立张步为齐王。张步接受刘永的封号,杀了伏隆。大司徒,伏隆的父亲伏湛。

11、将军二句:耿弇在南阳跟从刘秀,曾自请北收上谷兵(王莽时、耿父为上谷太守)、平定渔阳的彭宠,涿郡的张丰、向东消灭张步、平定齐地。刘秀同意了他的策略。

【作品鉴赏】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韩信这位盖世英雄作衬托,突出了耿弇的不同凡响

这篇百余字的谈话精辟短小,特色鲜明。作者用事实说话,恰当地运用史实和现实相联系,评人论事,阐明观点。 第一句至第三句是文章的第一层,写光武帝对耿弇削平割据的战略构想并不以为然,但当战争开始后耿弇在战斗中节节胜利,使光武帝为之振奋。尤其是当耿弇拿下临淄以后,光武帝深受震动,破例亲临前线劳军。他对耿军事上的才能和胜利极为赞赏,可他并不是滔滔不绝空发议论,而是用简练生动的事实来说明问题。如:过去用兵如神的韩信,是破历下开创了汉家基业的。而今,耿弇却以攻取祝阿而大显神威,可以说是和韩信功足相方了。过去,韩信平定青州,是袭击已降,借他人之力取胜,而现在耿弇却凭借自己的才智,独拔勍敌,这就高出韩信一筹了。所以说其功乃难于信也。

这些事实表明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些胜利的取得,恰恰表明了耿弇是个有志者,是个非同一般的英雄。作者以历史和现实来评人论事,既省却了大段的空泛议论,又达到了表彰鼓励耿弇的目的,使人心悦诚服。作者以事实为依据,采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了耿弇智勇双全、功勋卓著。首先,作者用今昔对比,说明韩信开基和耿弇发迹皆在战略要地齐之西界。耿弇取得的重大胜利无疑对稳定东汉局势有重大意义,其功劳是足以和韩信相媲美的。

历史上,汉家基业的创立,是靠韩信这样一批功臣实现的,而现今的中兴,也是由于有耿弇一样的骁将而成功的。光武帝是感到由衷欣慰的。接着,作者又进一步用衬托的方法,突出表彰耿弇的功劳大大超过了韩信,因为韩信虽然勇冠三军、所向披靡,但他平定齐国时是袭击已降,攻击的是放下武器的敌人,这算不了什么。而耿弇平定割据势力,却独拔勍敌,靠自己的智勇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所以其功乃难于信也,是不容置疑的。作者以韩信这位盖世英雄作衬托,突出了耿弇的不同凡响。这种赞誉无疑会更加激励人们的斗志,也达到了光武帝劳军的目的。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光武帝将耿弇的功业与西汉名将韩信相比,并且认为耿弇攻取祝阿比韩信攻破历下更难

第四句至第五句为第二层,作者用同类比较的方法,指明历史上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对田横投降后诏卫慰不听为仇,而现在对张步也将采取宽大为怀的政策,诏大司徒释其怨。这一比较,一方面交待了对敌政策,瓦解分化了敌人,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炫耀自己是明君贤主的心理。对比和衬托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文字简短,语言生动。这段谈话一共六句三层。前三句为一层,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彰耿弇的功绩,简练阐述他不仅和韩信功足相方,而且其功乃难于信。中间两句为一层,作者用同类比较的方法回顾历史,联系现今,交待对张步的政策,以分化瓦解敌人。最后一句为一层,盛赞耿弇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结束谈话。这三层紧密相联,环环相扣,不蔓不枝,观点鲜明。

这段谈话,语言也异常简洁, 凝炼, 如对历史事件, 寥寥数笔精炼概括, 既不铺张展开, 也不妄加评论, 省却大量篇幅, 作到言简意赅。尤其是有志者事竟成一句, 有画龙点睛之妙, 因此, 至今还是激励人们克服困难的习惯用语。 本文只有百余字,但能恰当地引用历史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光武帝首先将耿弇的功业与西汉名将韩信相比,并且认为耿弇攻取祝阿比韩信攻破历下更难,所以更值得称颂,这大大地肯定了耿弇的战功。接着又引证史实,表明只要张步投降,他愿意赦免其罪过。这就进一步瓦解了敌军。

本文作者:语文360(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